温先生当年所提出的千乡万才是一项开发西部的宏伟规划,要在10年内,在西部建立1000所会员学校,基本覆盖西部地区所有的乡,培养10000名软件人才,以实现远程雇佣,做到人留当地,使西部可以与东部的知识同步,收入同步,生活水平同步。这是一个以对信息时代的理解,和对西部关怀所结合在一起提出的战略性构想。与这个计划一同起步的,还有温先生在黄羊川所建的国际会议中心。这个建立在穷乡僻壤的五星级宾馆,本来是想成为“网络城乡”的一个例子。但是,随着温先生的离去,这个构想失去了它的第一实行人。在黄羊川的国际交流中心已经建成,但它还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城乡吗?甚至它是否能维持经营都是人们常表示怀疑的。在温先生离去之后,什么是千乡万才成为人们关心,也疑惑的一个问题。我走进黄羊川,也就是从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开始的。
温先生离去之后,千乡万才在我看来,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一个平台。这是先行者所表达的对中国的关怀,对西部的关怀,以及以他的想象力和所拥有的资源;财力、知识、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关系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平台;尽我们的所能,帮助西部的民众提升他们的知识、教育与生存能力。与其他的关怀者所不同的是,这个平台是构造者对网络时代的理解,用网络所建起来的。温先生走了,这个平台依然存在,它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那就是尽我们的所能来帮助和促进西部开发。一千个会员学校,一万名软件人才,本来是一种构想。这种构想或许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千乡万才的事业是否成功,衡量标准不在于是否建成那么多会员学校和培养那么多软件人才,而是借助于网络,后人能否把促进西部开发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温先生的离去,使千乡万才公司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遭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但是,这个公司没有倒下,而是在林光信先生的带领下,努力实现着转型,要走出一条使千乡万才事业能走得下去的路。从这个意义上,千乡万才这个符号代表着一个无法不令人尊敬的事业——把促进西部的开发作为己任,为西部开发尽自己的力量作出贡献。千乡万才的路怎么走,已从温先生最初的设想,到了要后人在实践中再写续篇。在这个平台上参与的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智慧变成里面的一个故事。但是对于千乡万才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在今天的中国非常特殊的企业。这是一个背负着一个伟大而沉重的使命的企业,这个使命就是对西部开发的责任。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但是它依靠的不是政府的投资,吸引而不依赖外来的捐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赢利,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千乡万才这个伟大的事业。很显然,这是一条高尚,而又非常困难的道路。对西部的关怀,对千乡万才事业的关心,也使我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企业命运的关心:这个背负着如此崇高而又艰难使命的企业,能成功地实行转型吗?它所构建的平台,能够具有生命力,有更多的人会参与吗?西部人对千乡万才的事业会有什么样的回应呢?它仅是来自台湾和东部的单向的关怀,还是能在东西部的互动中转化为发展的成果呢?没有温先生的千乡万才的路应该怎么走?这是我去黄羊川之前所带的问题。幸运的是,林光信先生在行前把千乡万才的情况做了一些介绍,公司的同仁也对我的访问做好了安排。在陕西渭南的会员学校阳郭镇中学作了拜访,与我同行的儿子从下学期起要在那里作为志愿者工作。我们从西安出发,经兰州到了古浪县。8月1日,进入黄羊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