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关怀西部 -> 人物和故事 -> 周建明专栏
走进黄羊川(三)黄羊川为什么贫穷?

  从兰州到古浪大约220公里,到了古浪才开始进入河西走廊。古浪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河西走廊被称为“金张掖,银武威”,是在农业经济时代甘肃的粮食主要产区。河西人常常以此为荣,谈起河东人往往掩饰不住一种优越感。但是古浪为什么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呢?到了古浪才知道,该县一分为三,三分之一为山区,三分之一为沙漠,三分之一为川地。农业好,是好在川地上,可以浇水。山地和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区完全靠天吃饭,古浪每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蒸发量为2200—2500毫米,沙漠地区降雨量只有180-200毫米。缺水,是古浪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黄羊川主要在山地,全乡人口29906人,耕地8.5万亩,人均耕地2.8亩.如果以人均耕地面积计算,在全国不算少,但水浇地仅占7%强,92%以上的旱坡地在降雨量如此少的情况下,收成完全要看天气。目前人均粮食仅199公斤,也就是说,包括种子、饲料、口粮在内,人均不到400斤粮。我到古浪才知道,当地的春小麦一亩地种子就要60-80斤,远高于春小麦地区25-30斤的水平。因无霜期短,仅140天,牲口所需饲料粮也较其他地区要多。这样一看,仅靠农业,农民吃饭都成问题。黄羊川现仍有年收入625元贫困线下的人口2311人,接近人口的8%。黄羊川也有一些乡镇企业,去年产值3515万元,但收入只有61万元。黄羊川人均收入去年为1123元,大概连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一半都不到,其中劳务输出收入人均500元,占46.8%。它反映的现实是黄羊川本地的水土已无法养活本地的人口,而要向外地去讨生活。去年黄羊川劳务输出1.5万人(次),而黄羊川的劳动力总数只有15058人。
  如果从整个中国正在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来看,黄羊川和西部许多类似黄羊川条件的地区,人民要温饱和小康,必须搭上整个中国工业化的列车。使大部分农民转变为工业社会的劳动者,使他们不再依赖土地为生。
  从这个背景来看,也可以看出温世仁先生提出的培养数码工人,实现远程雇用的创意所在,这是可以避免像古浪那样不具备发展工业项目优势的地区再走工业化的道路,直接进入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这样人留当地,不仅经济发展了,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这条路能走通,无疑可以使黄羊川和古浪实现一个飞跃。这是我这次考察想了解的问题之一:网络究竟给会员学校当地带来了什么?这里有大量培养数码工人和实现远程雇用的前景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进了会员学校。


 

关怀西部 -> 人物和故事 -> 周建明专栏
    
    千乡万才
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