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川镇上的图书室是到了那里才发现的。就像遇见丛峰只是檫肩而过,没有机会交谈一样。不知道丛峰他们已经在那里努力了好几年,才办起了这个图书室,也不知道媒体已经早有报道了。
我们关注这个图书室是出于两个原因:儿子是念统计的,想对图书室的借书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看看为农村捐助图书馆,什么样的图书结构是合理的。而我关心的是图书室是怎样运作的。今天要捐一些图书给农村并不难,难的是怎样使这些书能有效利用?我们单位有一个百万册以上的图书馆,但年借阅率只有0.7%。而且图书室的开放一定会产生费用,那将怎么解决?
这样,我们认识了义务管理图书室的任延秀大姐。她借给我们还保留着的部分借书记录供抄写。我也同大姐聊了起来。大姐1992年电大毕业,在黄羊川,也是个知识分子了。爱人刘东尧在黄羊川职中任美术老师。大姐本来在学校任民办老师,但有了孩子后,只能带孩子,把教职辞了,开一个专做窗帘的铺子,在铺子中陈列图书,兼管理图书。图书借阅的方式是登记后只要交押金,还书时押金退还,也就是说,借书是免费的。这个图书室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室:它面对所有的人都免费开放。
我说,大姐,你四年来坚持义务管理图书不容易啊。大姐的回答很平淡:这又不耽误我的营生。我小的时候想看书没书可看,现在有书了,能让大家看上书我就高兴。没有豪言壮语,好象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我问,刘老师会有意见吗?大姐说,他也来帮忙。有时候书到了武威,都是他上武威去取回来。我问,那车费呢?武威离这100公里呢。大姐说,那还有谁出,自己出。只要有好的书来,他最高兴了。
我在想,他们夫妇所做的,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讲,也是志愿者,不是一年两年,而是终生的志愿者了。在东部,去西部做志愿者好象是件大事。但是,在西部,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呢?他们什么都没想到要,不管是名还是利,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书让大家能读到。图书室的例子就是一个东部和西部互动的例子。没有东部志愿者的努力,不会有图书过来,而没有西部志愿者的努力,有了书也不会变成一个公共图书室。千乡万才也应该是这样一种事业。
让我们看看图书室的情况吧:
图书室一共有多少书不清楚,开架陈列能看到的有几千册外加杂志,有些书还在包里,没有地方陈列。借书者80%是学校的师生,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还有20%是学校以外的人员,包括吃皇粮的上到镇长,卫生院工作人员、林场工作人员等,和不吃皇粮的农民,还有外来搞建筑的打工者。这些打工者发现这里有这样一个图书室真高兴,说可以不花钱看到书。这可能在我们的国家图书馆都办不到。从我们看到的借书记录来看,半年时间里有3000多人次借书,超过全乡人口的10%。这里我真的体会到为什么把图书馆叫做一盏知识的明灯了。丛峰说的对,捐赠图书是最公平的,谁都能受益。但是,要补充一句的是,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下,这种受益才能实现。我们在对捐书者致敬的同时,千万别忘记了任大姐、刘老师所做的贡献。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西部人的精神:并不轰轰烈烈,却默默地做着奉献。
从所借阅的书来看,文学类的占51%,杂志占20%,8%《读者》,12%是其他杂志,教学辅导类占11%,其余为历史、传记、科学、社会科学类书籍。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到,图书今年天在农村地区是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都不能替代。与城市相比,公共图书室对农村来说可能需求更大。在这里,也建议千乡万才在会员学校中把是否有图书室统计一下,可以与专门为农村地区捐书的志愿者合作,帮助会员学校都建立起图书室。
最后要说的,大姐告诉我,黄羊川图书室还缺这样一些书,读者要而借不到:医疗卫生、毛线编织、裁剪缝纫、建筑知识、养殖业和种植业。可以想象,黄羊川的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所需要的知识面也宽了。如果可能,请向这个图书室提供一些这样的书。地址是: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图书室
任延秀大姐收,733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