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 “平安夜”的歌声中,接到上海社科院周建明教授电话,说“汪老已经走了”。 一时,五年前的圣诞节的情景一幕一幕地重现在我脑海里。
五年来我一直感怀这位哲人,因为没有他,可能也没有今天的“千乡万才”。
|
汪道涵先生
|
2000年的圣诞节早晨,已故的温世仁先生带领他在台大电机系(55)连我共七位的同学去上海锦江饭店拜会汪老。状似巧合的机缘,我在汪老面前讲述了“黄羊川”的故事;温先生也因此而第一次听到我们如何用网络在一个贫困地区“联结梦想”。这不仅当场得到汪老的赞许和鼓励,也正式埋下了“千乡万才”的种子。后来温先生开始把“黄羊川模式”纳入“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思维里,成立千乡万才科技公司,并积极推动,到处倡导“千乡万才计划”——一种“始于公益、止于盈利”企业经营的新模式、一种因无法忍受八亿“数码落后”的同胞仍然受困于“贫愚弱私”的“中国情怀”。
温先生去世之后,汪老在2004年两次在上海会见我。当时汪老已经以医院为家,虽然行动不甚方便,但还耳聪目明、思想敏锐,亲自关怀千乡万才事业的进展。今年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落成之后,汪老虽然因年老体衰而力不从心,无法亲自走访黄羊川,却应我请求托人送来一张他亲笔题字:“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落款用印“汪道涵题”。汪老对此的关注,如今已成为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最显著的标注,将长久象征他对两岸和平的情怀。
汪老走了。然而“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哲人已远去,典型在夙昔”,相信哲人的情怀后继有人。
|
|
2000年圣诞 汪道涵先生与林光信博士
|
2004年圣诞 汪道涵先生与林光信博士
|
|
|
2004年圣诞 林光信博士向汪老请教"千乡万才"
|
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题词(点击看大图)
|
相关链接:
汪道涵先生亲笔题字:“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
17888电子平台
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
千乡万才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