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林光信博士 (中国软件网 配图)
中国软件网讯(朱翊/文) 如果不是刻意提到"止于至善",那么这句原本出于《礼记·大学》的名句,或许要查阅许多资料之后,才会和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联系起来。作为一家将公益精神当成企业发展追求的公司,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一直以实际行动为准则、以扶助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自2001年开展“千乡万才”计划至今,十余年里,公司始终致力于建设西部公益事业,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在谈到今天的成就的时候,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林光信博士表示,这就是公司将公益事业当成企业发展的一部分来做的结果。
不要把公益当作一种独立的慈善事业来做,而是要将公益行动融入到企业正常的运作之中,这样的公益精神才是目前所应当提倡的精神。林光信博士对记者说,企业自发地把公益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更要把它当成企业运营的一部分去付诸行动。在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这样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公益方式,大企业应该做好榜样起到带头作用。
公益是每个企业都应该认真去关注的事业
由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实施的西部人才计划,如今已经在大半个西部地区开花结果。据相关数据调研显示,千乡万才的西部计划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
“给会员学校捐助电脑及网络设备2111套;举行电视大赛、大型培训50余次;国外专家巡回培训近50余次;各界人士和学校交流800多人次;向94所学校3147人次学生捐款112.2万元;"西部故事"、万才培育学生1000人次,共计100万元,图书捐赠23584册,影片600多部,并帮助多所学校修建宿舍、解决取暖、饮用热水等问题。”
千乡万才还在西部地区开展了富有特殊意义的“西部故事公益平台”,在2006至2007年间,该平台累计为会员学校提供的资助超过345万元。
与传统的以捐赠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公益行为不同,千乡万才认为,真正的公益应该是改变需要扶助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而不是简单的物资提供。因此在千乡万才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均以被扶助地区的精神层面入手。从心理引导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信息科技教育,并教授他们高科技知识和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千乡万才西部公益事业的真实写照。
这近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千乡万才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从物质成本上估算的话已经超过数千万,而人力成本投入更是不计其数。
林光信博士在谈到千乡万才的公益执行力的时候提到,公益事业进展的成果,很大一部分是可以从投入成本的数字上看到的。这些数字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公司在公益方面的执行情况,也可以根据这些数字来发现公益行为的不足从而去进一步完善。
每个大企业都应该自发地将公益当成一种企业责任,大企业做好榜样,会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去跟进,这样更有利于将公益精神向更多的企业,更多人的去传播,使它流传不熄。
"止于至善",就是千乡万才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一直贯彻的方向。
林光信博士认为,公益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只依靠个别企业的执行,并不能带动整个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在众多大企业做好榜样的前提下,现有的公益精神才会得到改观。在当前的公益现状上看来,这样的过程还有一个长远的过程,但相信在未来不远的日子里,这样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变。
一面之缘,情定西部
与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品牌效应和市场业绩而涉及公益的目的不同,千乡万才的公益缘由非常简单。
2000年10月,前英业达集团天津公司总经理林光信博士来到祁连山脚下的黄羊川考察的时候,眼前的情景让他萌生了此生立足公益的想法。从那以后,林光信博士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在黄羊川考察时看见的那种景象:贫瘠的土地和没有办法接受教育的孩童,这些情景一直在他的脑海闪现。正是当年对黄羊川的一瞥,才让今天的千乡万才走过了十年公益实践之路。
回忆起当初呈现在眼前的景象,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林光信博士仍然充满激动,他说:“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如何生活,你也无法想象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成长,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会是怎样。”林光信博士在谈到当初第一次看见黄羊川的面目的时候,内心仍然充满激动。
正是这样一种缘分,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将自己的余生精力与情感,深深地印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当时时任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的温世仁先生听闻这个消息之后,二话不说立刻和林光信博士商议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复制1000个黄羊川,以校领乡从农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他把这个计划命名为“千乡万才”。并筹资数千万美元成立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这个计划的实施。
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初怀着仁爱之心的温世仁先生已经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但千乡万才的公益计划,却让林光信博士继续承担了下来。“在有公益的地方,就一定就有千乡万才的身影”,这句话用来形容林光信博士及千乡万才的公益精神,一点不为过。
“利他的策略、关怀同胞的心、藉科技和网络、用知识开拓西部、共创美丽的明天。”这是当初温世仁先生和林光信博士创立千乡万才时的宣言,直到今天,它仍然流传在每一个千乡万才人的心里。
公益与信息科技寸步不离
作为一世台商,温世仁先生虽然生在台湾但其始终心系祖国大陆西部,和林光信博士一样,以自身力量带动社会公益行为,从而让西部贫瘠地区孩子得到良好的信息教育,这是当初温世仁先生与林光信博士共同的心愿。
“以校领乡、利用电子商务、改善农牧、建网络城乡中心、促进散居到聚居 、发展服务业、远距雇用和远距服务”的策略,是当时温世仁先生与林光信博士订下的“千乡万才”发展条约;这七个条约的坚守,也是使得千乡万才在后来的十余年时间里将公益事业作为企业发展关键的源动力。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企业在涉足公益事业的时候,都不得不承认,温世仁先生的这7个条约,是帮助西部地区实现农业信息化、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方法。
公益事业需要企业和个人的身体力行,只有空口号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在深刻意识到黄羊川面临的困境之后,温世仁先生与林光信博士高瞻远瞩,确定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落后地区经济面貌,促进当地发展知识型经济的整体构想。具体策略为在中国西部最贫穷的1000个乡,选择1000所学校建立网络基地,在5年内为中国西部培养1000万软件人才,“始于公益,止于盈利”。通过远程雇佣,将软件代工中那些只要求掌握简单的英语、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的工作由当地的青年完成,实现就地致富。同时,将封闭落后的西部乡村,带入信息时代。
于是,在后来的公益计划中,千乡万才对扶助地区引进新兴的信息技术,通过对西部地区捐赠大量的影像器材、电脑设备、图书资料、教学用品等,对公益地区的孩子们进行现代化信息教育,使得这些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魅力,也帮助他们建立起求知和自强的信念。谈到这的时候,林光信博士说,见到那些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脸的时候,倍感欣慰。
如今,千乡万才的公益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着。查阅相关资料,随处可见千乡万才科技(中国)公司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百元($)CISS",藉远距雇用的西部人才计划。根据林光信博士的解说,“CISS( Cross-net cloud-computing Integrated Solutions and Services)跨网通是一种跨网企业管理网络服务软件,企业可以利用手机短信、email、互联网管理企业运营,提升工作效率。利用CISS跨网通的高端科技,可以让落后地区的企业拥有最先进的商业竞争武器,用成熟的网络化经营管理,快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东部、和世界经济接轨。”
从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的落成开始,这个标志着第一个从农业到网络社会跨越的示范基地,已经在中国西部的土地上正式形成,而也正是这样的公益举动,标志着千乡万才科技(中国)公司开创了的中国企业"社会创投"模式的先河。温世仁先生所倡导的"就地创造财富、就地改善生活、就地发展文化"的设想,也正在这个阶段中由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始于公益、止于盈利"的方式来圆满完成。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带给另一地区的孩子新的感受,使得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不会因为距离的因素而被改变。这也是千乡万才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也希望千乡万才的公益行为,能带动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公益事业中来,只有大家共同携手,才会有未来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
这是林光信博士的心愿,同时也是千乡万才在公益事业中的追求。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一直坚持的公益准则,根据千乡万才官方网站的解释,"止于至善"中的"止"是止于盈利的"止",该句出自《礼记·大学》,其本意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温世仁先生认为最好的公益,是要帮助对方建立良好的发展体系,他认为网络是上帝送给中国人最好的礼物。用网络打造东西部交流的平台,引进外知和外资,消除数码鸿沟。以电子商务和远距雇佣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命运,达到与发达地区知识水平、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同步的最终目的。这就是从资助贫困学生和关怀学校的公益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止于盈利"的含义。
作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实践者,林光信博士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将公益事业当成企业一种自发的行为,才能使得这样的公益更具备人情的意义。所幸在当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各种企业与个人对公益意识的加强,未来的中国企业式公益,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附录:
林光信博士简介:
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林光信先生,是台湾台中县乌日乡人,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电机硕士,电脑博士。曾任教于纽约罗省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客座于台湾交通大学电信系。曾任职于美国贝尔实验室,纽约电话公司,新竹科学园区东宜科技,英业达集团天津公司总经理。
1999年,林博士任总经理的天津英业达公司的一位员工,彭海纳去黄羊川义务支教。他写信给林总,请求公司给这些孩子们一些捐助。英业达天津公司捐献了大批全新的电脑,及员工捐献的1000本书送到了黄羊川。2000年10月林博士利用假期,亲自去了一趟位于丝绸古道、祁连山下的黄羊川进行考察,从此和黄羊川结下不解之缘。(朱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