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兰州的飞机上,齐福德就不停地追问林光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你是从台湾来的,要到黄羊川去帮助开发大西部?”为了找危言耸听的“新闻点”,外国记者都不免要把各种事情用海峡两岸的眼光来探索,这完全是因为不理解温世仁所说的:“我虽然生长在台湾,但身体里面流着的,也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的血液。”虽然林光信一再解释,这是以“公益”为开始的,本质上仍是一个商业投资行为,而且必须以追求以“互利”为原则的商业利基。他常驻北京,对中国问题相当通达,也答应不以海峡两岸的眼光来报导这事情。然而在5月7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晨间8分钟的报导里,他们在海外的编辑还是免不了要强调这点:
“这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晨间报导,我是梅兰尼、布兰迪。利用科技消除贫穷的努力奋斗一直没有停止过。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因为一些基础设施的原因,例如缺乏电力或者缺乏设备,诸如此类的计划都失败了。在中国,一个崭新的计划正在实施,其目的在于使用互联网来帮助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而更有“创新意义”的是,发起并实施此计划的人,却是来自台湾的商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齐福德近日陪同他前往中国西部省份、甘肃进行了采访。”
齐福德问道:“这些天在中国一些地方旅行,简直像是回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工厂四处林立,正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话:像『雨后春笋』一般。制造业生产出来了,从芭比娃娃到计算器芯片的所有东西。中国东部已经变成了世界的大车间了,而中国西部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像甘肃省的一些地方,想要吸引外资的机会简直有如登上月球。那里的气候干燥恶劣,而当地的人靠着这块干涸的黄土地都难以维生,你们要到这儿投资,是怎想的?”
在飞机上,林光信解释道,他们不是来这建工业时代的生产线,而是来开发此地信息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在工业时代由于没有互联网,也因为其产出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必须把原料、生产设备、人工、管理等,全部集中在某个地点才能达到工业大量制造的最基本要求。为了有更高的效益,各类工厂必须集中,和集散的商场、运输、金融等系统必须在一起,因而产生了像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的工业大城市。这些工业大城把四周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全都吸去。由于工业经济的效益高于农业经济,所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一路追赶着海外发达地区。而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穷山恶水等自然环境的局囿,以前因交通不发达,没赶上工业时代的“列车”,以致于经济落后,民不聊生。这完全是由于工业时代的科学不够发达所致,而不是因为西部地区的人不努力或不够聪明。
而今信息网络时代有了互联网,工业时代的“列车”也已渐趋近它历史的“站点”,而一个不受制于自然条件的信息时代的“列车”正升火待发。这是开发未受工业社会蹂躏的一“列车”,西部地区的人,必须赶上,才能发展以人为本,基于知识--科技,秘方和才能--的经济。大家都知道东部和西部两地区还有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中部,那儿的四亿人口比西部还多,距离东部更近。如果在东部的生产线因成本最高而必须外移,首先移去的必然是中部地区的省市。所以西部地区像甘肃的一些地方,想要吸引外资的机会简直像登陆月球。
西部的地级城市,如兰州、银川、西安、宝鸡等,因交通发达,加上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建设,工业化的程度已经和沿海取得相同的水平。然而广大的农村仍有百分之六十的农民仍以种地为主,过着农业社会的生活。我们去的黄羊川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一个农业社会可以不经过工业社会的过程,直接进入信息社会,发展知识型的经济。农村的经济是西部开发的瓶颈,我们希望证明这个瓶颈是可以突破,做一些成功的案例,让许多“见贤思齐”的人能参考,因而带动更多的农村走进信息网络时代。
从北京到兰州近两小时的飞程,齐福德仍然半信半疑:在农村如何发展知识型的经济?在普遍工业不发达的西部,怎可能信息化?直等到了兰州中川机场,他亲眼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新机场座落在四周光秃秃的群山中,通机场的笔直公路在山群中穿梭,沿着公路每隔一段距离,都整齐竖立标注着“光缆”的哩程石。在新建的兰州通新疆的312国道,来接我们的古浪县政府的铁师傅偶尔把张县长的轿车提速到140公里。这时他才明白:整个西部网络和公路的基础建设都已经“到位”了。车窗外头荒山的景色仍是凄凉,沿途在种作的农夫仍用锄头耕地,用驴子拉犁,好象几千年来都没改变、很老、很原始的耕种方式。这时他终于明白林光信在飞机上对他说的:他们不能经历工业化的过程。他们必须跨越工业化,直接发展那种不需要依靠自然资源,而是依靠更多信息和人力资源的产业。
经过两小时在312国道疾驰,忽过乌鞘岭,不久车子就到了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关口:古浪峡。车子下了高速公路而转上颠簸的土路,向黄羊川行驶。林光信指着光秃秃馒头式的山群,干涸的河床,和春天新长出、覆盖着黄土的绿叶,他说:“这片荒凉的环境,即使经过了几世纪,甚或几千年,仍会是一个问题,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但是现在,确切地说也就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自然对人类的不良影响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世界正在向知识化经济发展,它是依靠人们和他们的思想,而不是靠他们家乡的自然环境。”话还没说完,车子就到了黄羊川职业中学。知识化经济的第一个标记映入眼帘,在乡村中学的入口处有一个巨大的标志,用英文写的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网址:www.YellowSheepRiver.com
学校校长、书记、老师们都来迎接这两位提前到来参加奠基的客人,孩子们看到林光信,各个都亲切地称呼他“林伯伯”,这位天津来的台商已经变成这里的乡亲了。齐福德立刻进行他的采访,他要确实这一切状似不可能的事都是真的。他去学校的“校园网吧”看那些刚到的一百台全新的计算机,看学生们使用英业达(天津)公司开发的“一见通”操作系统,上网,接收电子邮件,学英文。他去林光信最钟爱的初三2班,因班里的24位学生给英业达写信,才引发了“黄羊川模式”。
“起立!敬礼。”当林光信和齐福德走进初三2班时,正为考高中而孜孜温课的孩子们在班长一声号令下全体肃立。班长报告说:“林伯伯,我们大家给你唱一首歌。”接着全班大声唱林光信第一次来时在山上教他们的那首“新西北民谣”:"Sing--Hallelujah
to the Lord, Sing--",虽然像唱军歌,有点走调,却勾起了一年多来许多动人的往事,林光信不能自已地走到教室外,深怕在学生面前情不能禁。齐福德则用中文夹英文访问这些两年前还从没见过计算机的学生们,现在他们不会只是学学唱歌,然后回家去种地。他们现在学习的是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建立网站、在有国外信息的网页上“冲浪”。
齐福德找上陈淑华,他问:"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 Chen Shuhua. I am seventeen."陈淑华回答。虽然她的英语还生硬,但她的表情充满自信。16岁那年,陈淑华的父亲要让她退学,把她嫁出去,但是这时候她被选到北京、天津参观学习。对此,她向齐福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起码我们这里的人改变了那种原来的观念……。”现在这个害羞的女孩,两颊带着17年漫长寒冬留下的潮红,她说想上北京大学、最好国家的大学。即使她不能考上,她的眼光已经超越了黄羊川,世界都在她的眼前。一位叫余淑山的老师在一旁,带着痛苦、无可奈何的表情对齐福德说:“我认为我们这里的人并不是笨,只是缺少一些物质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