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是“塞北江南”的一个县份。黄河从胜金关入境,经青铜峡出境,流入银川平原。这段水路在古代曾是西北的水上交通要道,丰安和鸣沙是当时水陆转运的重要城镇(邑),对沟通西域和漠北起过重大作用。境内黄河两岸,有广阔的冲积平原,是宁夏的一个古老灌区。历代统治者在这里曾屡设州县,视为边防要津。
早在原始社会,中宁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在县城宁安堡南面有细石器文化遗迹。西周时,这里是戎族部落游牧的地方。战国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以前,在今盐池县境内设置了昫衍县,中宁县是昫衍县的西部边缘地区。秦统一六国以后,逐匈奴,取河南(黄河以南)地千里,移民以实之。在今吴忠县西南设置了富平县,辖宁夏灌区。中宁地区属富平县所辖。
西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富平县以南划归安定郡,并在今中宁境内设置了卷(音菌)县,属安定郡辖。这是中宁县历史上第一次设县,距今已经2117年。
南北朝北魏时期,中宁属于簿骨律镇所辖,鸣沙地区比较繁荣,到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设会州,州治在鸣沙县(今中宁县鸣沙镇)。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又废州,改为鸣沙镇,辖今中卫、中宁等地方。
隋唐时期,中宁川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繁荣,黄河两岸曾同时设县。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又于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在鸣沙设环州,辖鸣沙等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会州,辖鸣沙县。武德四年由回乐县析置丰安县。武则天时期,丰安军辖官兵八千,马一千三百匹。在“丝绸之路”
南线中断时期,这里是内地通西域的交通要道。
宋时没于西夏,仍为鸣沙县。
元代置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朝实行卫所制,建文一年(公元1399年)在今中卫、中宁地区设宁夏中卫。中宁地区张义堡、威武堡及以西属中卫,以东属广武营和鸣沙州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因废除卫所制度而裁卫设县,改宁夏中卫为中卫县。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由于宁安堡的地位逐渐重要,便在宁安堡设渠宁巡检司,代表中卫县衙管理渠口、宁安一带事务,其辖区略大于今之中宁县。1911年后,渠宁巡检司撤销,县建置未变。1929年宁夏设省,中宁地区仍为中卫县辖。一九三三年九月,宁夏省将中卫县胜金关以东地区划为中宁县,一九三四年元月成立中宁县政府,县治设在宁安堡,实行区乡保甲制度。辖区包括宁安、新堡、恩和、鸣沙、张恩(今牛首山下青铜峡蓄水库)、广武、铁桶(今渠口农场场部以南)、渠口、枣园、张义(今石空镇张义沟以东)、石空、永兴等城堡和陈麻井(古沙泉驿)。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四日中宁解放,九月十八日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一九五四年宁夏省并入甘肃省,中宁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一九五八年撤销银川专区,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