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

矗立于非洲沙漠的及金字塔一直被看作人类古文明之谜。无独有偶,近年来的在世界的东方也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古代辉煌建筑与之对应,它就是中国西部贺兰山下荒漠中的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筑群。此后,考古人员对一充满谜团的文明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探究,旨在破译它的秘密,并谋求找到当年突然消失的西夏文明,在西部大开发的热点之中,国家为此斥资千万予以支持——20003月,国家向宁夏文物管理部门下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西夏王陵的发掘工作。正处于西部大开发热点中的中国西部不禁为此轰动。这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于西部文化遗存所进行的最大的保护项目,国家一次性拨款千万元用于文物保护,这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向西夏陵三号陵园这样完整的全景式的清理和发掘整个一座陵园,在国内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我国曾先后发掘十三陵、秦始皇兵马俑及唐朝一些皇帝陵,但都只是挖掘其中一部分)。无疑,它给有关西夏王陵的考古探索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

西夏陵三号陵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陵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的和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

一、发现“神秘王国”纯属偶然

上溯770多年前,西北大地耸立着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后传位十主,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不朽贡献。

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中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遇到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敝野。经历189年,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于是,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成了一个又一个谜。无法查找典籍资料,元人托克托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因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弃对它的追寻。人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

1972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十几天之后,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它们当中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方砖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块文字!战士们一个个直发呆,谁也看不懂。部队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同时驱车到达银川市,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距离银川市40公里的工程现场,对现场的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时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10天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终于在这个坑道下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及花纹……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块字正是今天被人们看作如天书一般的西夏文!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来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之中。因而这项规模并不大的挖掘,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考古人员们立即在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发现。结果事实到底没有让他们失望——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城墙等到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们的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之中,却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时间和沙暴磨砺的顽韧。当时,考古人员在这里时共发现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不久,他们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西夏王陵竟然像一头大漠中的睡狮一梓,在这里静卧了千年之久!

此后近30年间,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的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个碑亭及一个献殿遗址,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工艺精巧的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文物。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调查,并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余座,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专家证实,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和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并不在少数,因此其真实数量可见一斑。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没有秦陵的铺张、没有唐陵的华彩、没有明陵的气派、没有宋陵的考究,却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难怪有关学者感叹,若能恢复西夏王陵本来富丽堂皇的建筑、松柏相映的环境和紫烟氲氤的气氛,宏大壮丽的帝王陵园景象将再现于西北边陲。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20004月结束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及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同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等100项考古发现获此殊荣。

摘自《“东方金字塔”向世人敞开神秘世界》

二、“总理工程”引发各方关注

19991028,西夏王陵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他们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一行。朱镕基总理视察西夏陵,对陵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深有感触的说:“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指示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国家计委根据朱总理的重要指示,于十日内下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西夏陵三号陵园遗址保护修复,自治区主要领导感慨地说:“这是自宁夏成立以来中央拨款到位最快的一次,可见总理对西夏王陵的保护和利用非常重视。”为了认真落实总理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三号陵的加固维修工程,在区文物局的重视下,2000年初西夏陵管理处主要负责人受政府委托,亲自去国家文物局汇报三号陵的维修意见。5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来宁与区市领导进行协商并交换了看法。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意见,自治区委托甘肃敦煌研究保护研究所对三号陵园加固维修进行方案设计,在自治区考古所及西夏陵管理处的配合下,测绘工作于5月下旬全面完成,并于6月下旬完成了维修保护方案制订工作。7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杨志军率领中国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宿白先生、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萍芳先生、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忠义、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吴加安、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付清远组成的国内著名文物考古专家组一行10人对西夏陵及其他西夏遗址进行实地视察研究,审议通过了《西夏陵三号陵园清理加固维修方案》,并对发掘帝陵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对一处文保工程组织如此强大的专家阵容这在中国考古发掘史上也是第一次。国家文物局一行离银后,我们立即传达精神、明确分工,制订工作计划和职责,做好三号陵园加固维修与地面清理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928,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一行5人到西夏陵,对三号陵遗址进行加固维修,目前东西阙台、西碑亭和部分神墙已完成化学喷涂处理。10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蒋忠义、杨国忠、徐殿魁三位老专家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前来陵区现场指导工作,1011,三号陵园保护性清理发掘正式开始,截至今年1020日三期工程全面结束,清理发掘面积32000平方米,出土了14万件的砖瓦、滴水、瓦当和200件龙头脊兽等大量建筑装饰构件,特别是还出土了用于建筑装饰的“妙音鸟”(佛经上称为迦陵频伽)最为重要,其造型之完美实属罕见。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妙音鸟,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是佛教“极乐世界”之鸟,它们应是佛教建筑上的装饰物。出土有陶质塑像、泥质红陶塑像、绿琉璃塑像三种,一种造型为人头鸟身。头呈女人形状,双目下垂,表情慈祥端庄。以两串串珠将头发拢起,并围戴莲花形冠。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上身前倾。两手碗各饰,腹部做成蚕节状,身体两侧和尾部有长条形孔。可插装翅膀和尾翅。下肢塑成粗壮有力的鸟腿,双爪与腿向后平伸,底坐制成飘动的卷云纹状。整体造型似展翅飞翔状。另一种造型、制法与前者塑像相同。面部眉心都有吉祥痣,头戴花冠,秀民下垂至肩。身穿短衫,挂璎珞飘带,花纹细腻清晰,制作非常精美。迦陵频伽的出土新增了西夏陵区建筑装饰构件的品种,同时也体现出西夏3号陵园地面建筑在装饰艺术方面具有一种浓厚的佛教色彩。这次对月城、陵城,包括对陵城的东、西、南、北门,以及献殿、陵塔(过去称陵台)等地面遗址的发掘,已完全探明了陵园内城城墙、角阙、门阙以及月城城墙和月城城门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法,为进一步搞好对陵园遗址的加固保护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依据。对三号陵园的建筑布局、结构和风格也都有了清楚的认识,改变了过去对西夏陵园形制的许多看法,对西夏丧葬习俗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大量文物古迹以其丰厚的西夏历史文化沉淀、重大的文物价值和独特的建筑形制,集中反映了西夏历史文化特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西夏文化的博大宝库,引起了国内外西夏学者和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三、陵园独到的建筑特点使神秘王国初露端倪

据史书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西夏虽深受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的影响,但与宋陵相比,又不完全等同与宋陵,保持了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三号陵园陵城和角阙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点。根据出土遗迹和文物专家认定,陵园陵城为夯土墙,墙体总高不超过4,底部宽3.5,墙体收分较少,内外出檐为50厘米,有效地保护了夯土墙免受雨水的侵蚀。夯土墙表面涂抹了几厘米厚的草秸泥,又用细泥红墙皮外表装修,顶部铺瓦,其滴水、瓦当有完整而精美的兽型等装饰图案。这种红墙青瓦的墙体建筑结构,使西夏陵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典雅、庄重和肃穆,充分显示了西夏王朝皇家帝陵庄严、雄伟的气魄。内城角阙是用五版或七版连续外弧的夯土墙夯筑而形成的相互连续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角阙和门阙的塔基和塔身外部均有包砖,包砖错缝平铺,逐级收分,平均每层收分11.2厘米。完整的外包砖既起到保护夯土阙的作用,又烘托了陵园的宏伟气势,但由于西夏灭亡后遭到严重的人为的和自然因素的破坏,致使大部分包砖被拆除或坍塌,根据目前保存最高处实测数据测算,各阙包砖高度至少在2.2左右(现存最高处)。清理墙基周围堆积,未发现有登临顶端的任何形状的阶梯、踏步,角阙附近也仅发现大量的砖瓦及脊兽残片,而未发现明显的方木支撑结构,由此可认定角阙之上应为一种实心的,用砖瓦、脊兽垒砌的高低错落的塔式建筑,而决非可以拾级而上的厅台楼阁,此次出土的铜铃应为佛塔角端悬挂的装饰物,这种在陵园中修建佛塔式象征性建筑目前尚属首见,与西夏尊崇佛教有直接关系,陵园所有角阙和门阙皆为一座座大小不一的佛塔组成,与陵塔遥相呼应,形成一座气势恢弘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专家确定,西夏陵应是以高大宏伟的密檐塔状陵台为中心,四周围绕高低错落有致的佛塔群,使陵园充满尊崇佛法的宏大气势,突出了西夏陵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石像生自东汉创制以来,其位置即列于陵园正门外的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雕刻中的文臣武将都是帝王生前的有功之臣,死后为他们造像,既具有纪念碑的性质又宣扬了帝王的威严和尊贵。而西夏却将月城作为列置石像生之地,与传统的正门外神道两侧置石像生完全不同。考古工作者从月城残留的遗迹现象中,已找出了四条摆放石像生的夯土台基,台基呈窄长条形,南北长41.5,东西宽3.73.9。月城出土了数百块石像生碎块,一块为石人头面部,眼、嘴清晰,头颈下有圆形孔,便于与身体部位插接。另一块为马的臀部,能清晰看到后鞦革带的局部。从出土石人头面判断,石人高度与真人相仿,再加上脚下的基座部位,石人总高度约在2左右。专家根据石像生碎块的分布状况分析,一条夯土台阶上可能有五尊石像生,两条台阶上约摆放石像生十尊。三号陵园石像生的摆放状况可能是四排二十尊,改变了宋陵将石像生群列于神道两侧一字排开的做法,这样使石像生更加集中、紧凑,缩短了陵园的南北纵向距离,形成了“凸”形的基本结构,与宋陵方形布局有明显不同。专家认为,把文臣武将集中摆列在月城,突出了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西夏陵月城的设置不同于宋陵,专家认为西夏陵园平面可能是仿国都兴庆府城之平面。陵园前凸出的一块,是仿常见的城门外之瓮城,突出了月城保卫陵园(陵城)的作用,可见西夏人仍按古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要求设计陵园。

()殿位于南神门内约25处,是西夏日常用来供奉皇帝亡灵和上陵朝拜祭礼时举行祭奠活动的地方,原认为是长方形殿堂,发掘后台面竟为八角形,直径大体有16左右,已发现莲花铺地砖和柱洞的痕迹,从周围出土了琉璃瓦、滴水、瓦当和迦陵频伽等建筑构件。墓道的北头和南头也已发掘完毕,墓道的形制已经清楚,是斜坡形,大体有将近40M左右长度,北头墓盗宽有13M左右,因为在封土上已发现了鎏金的铜泡(古代在衣服或马具上的装饰物)、铜镜的残片、还有铁铠甲片,主持发掘的专家认为这是由墓室里盗出的,可以确定这个墓盗坑肯定是盗到墓室了。专家说,现在地面上遗迹已基本搞清楚了,整个中线的情况显示出西夏陵独有的特点:墓道正对着献殿,和献殿是整个连接起来的,这在全国是头一次发现。可能帝王灵柩运来以后,先在献殿上置放一下,然后由献殿后北侧门一直运到墓道里,这也是全国头一次发现,很可能与西夏人的信仰观念和鬼神崇拜有关。

()“塔式建筑”——陵塔位于陵城西北隅、墓室的正后方,是西夏陵园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其他朝代陵墓的宝顶都位于主墓室的上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确实位于墓室后方,并不起土冢的作用;中原帝王陵多做断头金字塔型(棱台形),西夏王陵则形如佛塔,反映出西夏贵族某种特殊的葬俗。原认为其建筑为实心夯土台、八角锥形,上部层层内收呈七级。这次发掘塔基为圆形。专家可以肯定陵塔不是八角形的,是圆形密檐塔,内部为夯土结构,外檐有大量装饰瓦。陵塔大体直径有34左右,塔基上面是七层、五层现在还无法确定,将来通过测量后才可见分晓。

有关专家指出,西夏陵园吸收了我国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之所长,同时又接受了佛教建筑的巨大影响,使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党项民族的崇拜观念和生活习俗,在中国陵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多种原因,西夏陵在陵墓主人身份和陪葬墓的制度以及陵园附属文物的研究和考证方面还亟待深入。西夏帝王陵寝制度是西夏封建社会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丧葬礼仪中的最高等级,不仅能反映出当时社会风尚和丧葬习俗,而且还是每个朝代物质文化兴盛衰落的体现,但由于西夏陵在历史的长河中所遭受的破坏是历代帝王陵墓所受毁坏和盗掘最为严重的,加之西夏的史料和相关的证物极少,以物论史、以物证史,深入揭示西夏历史内涵非常困难。随着三号陵全面清理发掘工作完成,届时西夏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将被逐步揭示出来,作为西部少数民族陵寝建筑的格局、形制、工艺、材料、环境、建筑色彩及附属文物会极大增加中国多民族国家性质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和建筑内涵,所以西夏陵作为研究西夏物质文化、社会历史及与中原渊源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西夏陵三号陵园出土的“佛头”

西夏陵三号陵园出土的“兽面瓦当”

五、采用先进技术加强保护

西夏陵的建筑多属象征性建筑,夯土工程为建筑的主体部分,夯土总量约占工程总量的50%,成熟的夯土技术是富有特色的西夏陵墓建造的基础。由于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西夏陵从历史原貌到史料证据十分贫乏,加之自然残坏的原因,目前只有尚存的夯土建筑仍然能够显示出西夏陵的宏伟风光,保护好这些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建筑结构及工艺的陵、墓,是保护好西夏陵这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集中力量对三号陵地上12处遗址(陵台、献殿、内城神墙、月城、东西碑亭、两座阙台及四座角台)进行加固保护,三号陵PS化学试剂加固实验工作自今年4月下旬开始,首先对神墙的病害进行了治理,取得初步成果,并报请保护专家到现场检查予以确认,大面积保护加固工程已于近期全面展开。

西夏陵夯土遗存主要是十余种化学物质所组成,表现为素黄土夯筑和黄土与砾石混合夯筑体,夯筑体病害的主要发生体为黄土,主要病害为严重风蚀、风化,季节性洪水冲刷掏蚀及干湿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开裂坍塌等。西夏陵夯土遗存的保护主要应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防止风沙的风蚀破坏作用;二是提高防止雨水冲刷能力。这次保护方案主要采用经过多年现场试验和多次实验室试验而证明并通过国家文物局技术鉴定,获文化部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奖的PS加固技术。

1.神墙体表面剥离体的加固

墙体上的剥离体,就是依附在墙体表面的一些小土块,它暂时未与墙体脱离,只是剥离体边缘部分与墙体相连,中间大部分与墙体脱离或者是虚土相连,形成一个空壳,遇到雨水冲刷及大风吹蚀时,即脱离墙体剥落,这就是使神墙墙体“变小”的主要原因所在,根据观察,三号陵所有遗址上均存在这种病害。这种病害分布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在经历保护加固的土遗址中是最严重的。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出一套治理剥离方法。采用低浓度的PS溶液或PS+粘土浆,用注射的方法将这些液体注入到剥离体与墙体间的空鼓部位,然后对剥离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剥离体与墙体相粘联,消除空谷,使墙体和剥离体重新结为一个整体。目前运用此方法对东西神墙及神墙部分墙体进行了加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统计,剥离体的加固面积约有300平方米

2.墙体根部掏空部位和濒危墙体的抢救性加固

东神墙西侧墙体的根部,均有较严重的掏空现象(最深的达1.20),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对根部掏空部位进行土坯砌筑加固,消除了隐患,增大了墙体的安全。东神墙的北门东侧须弥座墙体和东南角冲刷豁口处的墙体,由于土体的坍塌病变十分薄弱,墙体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也采用砌土坯的方法对该两处墙体进行了加固。加固时在泥浆中加入一定量的白灰,以增大泥浆的粘性和强度。并每隔两层土坯在砌层的泥浆中加入树枝条,以增加旧墙体与新砌墙体间的联结,使墙体有较好的整体性。

根据统计,以上两项土坯加固,共用土坯约2.5万块,面积约560平方米

3.对三号陵园的保护加固进行了一些技术服务工作

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还对土坯和制作土坯的土取样进行了可溶盐的化验,对现场用水进行了PH值的测定。另外,对三号陵的温湿度进行了人工和仪器自动记录,并拍摄了较多的现场保护照片,这些都为陵区遗址的保护提供了资料。

按照上述工艺过程进行加固后,西夏陵夯土遗存的耐风蚀强度可提高1520倍左右,耐风化和耐雨水冲刷的强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专家表示,在完成三号陵园地面建筑遗存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后,将用5年时间集中力量对19号陵及重要陪葬墓进行抢险加固、防止夯土遗存继续坍塌。

六、既要保护、又要展示,专家为西夏陵献妙计

西夏陵三号陵清理工程基本全面结束,清理工作成效显著,为文物保护工程提供了第一手科学资料,保护工程也取得了试验阶段的成功。如何将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做好发掘现场和各建筑单体的维护和展示成为西夏陵管理处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十一”前夕,应西夏陵区管理处邀请,三号陵加固保护工程总负责、中国文物研究所付清远总工程师,国家文物局清理工程专家组成员蒋忠义、徐殿愧、杨国忠,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卫忠,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王旭东就如何在有效保护陵园现存文物的基础上向游客充分展示西夏历史文化风貌献出了锦囊妙计,管理处将组织实施。

()针对西夏陵三号陵的病害原因非常复杂,专家建议选择就地保护、展示发掘成果,而不用全部回填。陵城红墙皮的保护目前尚没有更好的办法,多数需回填,可选一段保存较好的做特殊处理后用玻璃做防护罩供人参观。

()夯土墙由于原有的防风雨侵蚀建筑被毁,导致墙体剥落严重,现在的墙面已不是原来的墙面而是破坏的墙面,为使陵园围墙墙体、补缺加高部分与原夯土墙有区别,将在现有基础上用土坯做出一个平面,然后再在上面加夯土,这样既保护了现有的墙体,又使新夯土与原有的墙体有所区别。

()陵园原有包砖的部位将用原砖包砌,既恢复了陵园的部分结构,让大家看到原样,又起到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作用。

()根据保护规划,盗坑必须回填:墓道封土搞清是原有的还是后人破坏形成的,若是原有的就原状保护,若是后人堆上的就把它整平,用一定的方法加以标识,以免给游客造成误解。

()根据发掘结果,陵园原地面整个铺垫了一层10-30厘米的黄土,为既能做到让人看到原来地面,又可做到防风雨冲刷和防止人为踩踏,将选用级配合理的石子再加上一些黄土铺垫,在陵台周围恢复一段原来地面让游人参观。

()单体遗存的展示,不宜做大面积的护栏,会影响整体景观。可在重要部位做围护栏,护栏一定要符合陵园总体风貌。献殿、南门可恢复包砖,恢复包砖后做一个木构悬空通道进行保护,供游客通行。其他三门恢复包砖后用护栏封闭供人参观。

碑亭是很好的展示亮点,尽量恢复原有包砖,向世人展示,但不宜采用通梯,可在较隐蔽的角上做一个架空参观平台,平台要控制高度,不能超过遗址本身。

石像生条形台座非常好,应现状维修保护,石像生残块恢复到其上,用围栏维护。

最后,管理处将组织专业人员撰写通俗易懂的说明,按照国际标准制作说明牌,最终将其建设成为以陵园建筑遗址为主题的展示西夏历史文化风貌的大型文化遗址展示园,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国多民族文化内涵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结语

由于历史上西夏陵遭受破坏十分严重,原内城与月城神墙因顶部防风雨侵蚀的木构屋顶的破坏,致使墙体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多处坍塌,其中月城除门阙尚保存1.4外,其余部分均不足1,内城神墙则多处坍塌出现较大缺口,使陵园神墙呈现多处不完整,现存的残垣断壁无法反映陵园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更不能反映陵园始建形制与雄宏气势。为了更好地保护陵园地面建筑遗址,体现陵园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有效利用古代文化遗产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专家组建议,西夏陵管理处目前根据其原形制对三号陵角阙、门阙恢复外包砖,月城、内城城墙局部加高、补缺。根据《宁夏银川西夏陵三号陵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中的第三方案,各阙复原高度22.2,月城神墙加高至1.41.7内城神墙缺口补至与现存墙体等高,工程将由敦煌研究院严格按照陵园始建工艺与技法精心组织施工,所用砖块全部按照西夏原始材料的制作工艺和手法统一定做,墙体用土进行土质化验后确定土料场取土,确保材料的一致性,以保证维修工作的质量,从而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将于明年“五一”旅游黄金周前全部完工,届时西夏陵将告别残墙断壁,广大游客将领略到西夏皇家陵园磅礴的气势。

另外,西夏陵管理处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明年将选择一座确有展示条件的陪葬墓进行发掘,以进一步揭开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届时西夏陵又能发现多少历史之谜,让我们拭目以待。

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用对三号陵神墙墙体注射ps涂料

整修后的西夏陵三号陵园西碑亭将成为展示亮点,人像碑显示了西夏高超的石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