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
矗立于非洲沙漠的圾及金字塔一直被看作人类古文明之谜。无独有偶,近年来的在世界的东方也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古代辉煌建筑与之对应,它就是中国西部贺兰山下荒漠中的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筑群。此后,考古人员对一充满谜团的文明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探究,旨在破译它的秘密,并谋求找到当年突然消失的西夏文明,在西部大开发的的热点之中,国家为此斥资千万予以支持——2000年3月,国家向宁夏文物管理部门下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西夏王陵的发掘工作。正处于西部大开发热点中的中国西部不禁为此轰动。这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于西部文化遗存所进行的最大的保护项目,国家一次性拨款千万元用于文物保护,这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向西夏陵三号陵园这样完整的全景式的清理和发掘整个一座陵园,在国内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我国曾先后发掘十三陵、秦始皇兵马俑及唐朝一些皇帝陵,但都只是挖掘其中一部分)。无疑,它给有关西夏王陵的考古探索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
|
西夏陵三号陵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陵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的和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 |
一、发现“神秘王国”纯属偶然
上溯770多年前,西北大地耸立着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后传位十主,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不朽贡献。
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中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遇到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敝野。经历189年,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于是,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成了一个又一个谜。无法查找典籍资料,元人托克托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因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弃对它的追寻。人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的踪迹。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十几天之后,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它们当中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方砖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块文字!战士们一个个直发呆,谁也看不懂。部队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同时驱车到达银川市,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距离银川市40公里的工程现场,对现场的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时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10天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终于在这个坑道下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及花纹……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块字正是今天被人们看作如天书一般的西夏文!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湮来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之中。因而这项规模并不大的挖掘,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考古人员们立即在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发现。结果事实到底没有让他们失望——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城墙等到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们的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之中,却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时间和沙暴磨砺的顽韧。当时,考古人员在这里时共发现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不久,他们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西夏王陵竟然像一头大漠中的睡狮一梓,在这里静卧了千年之久!
此后近30年间,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的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个碑亭及一个献殿遗址,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工艺精巧的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文物。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调查,并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余座,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专家证实,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和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并不在少数,因此其真实数量可见一斑。东西
摘自《“东方金字塔”向世人敞开神秘世界》
二、“总理工程”引发各方关注
三、陵园独到的建筑特点使神秘王国初露端倪
据史书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西夏虽深受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的影响,但与宋陵相比,又不完全等同与宋陵,保持了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三号陵园陵城和角阙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点。根据出土遗迹和文物专家认定,陵园陵城为夯土墙,墙体总高不超过
(二)石像生自东汉创制以来,其位置即列于陵园正门外的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雕刻中的文臣武将都是帝王生前的有功之臣,死后为他们造像,既具有纪念碑的性质又宣扬了帝王的威严和尊贵。而西夏却将月城作为列置石像生之地,与传统的正门外神道两侧置石像生完全不同。考古工作者从月城残留的遗迹现象中,已找出了四条摆放石像生的夯土台基,台基呈窄长条形,南北长
(三)献殿位于南神门内约
(四)“塔式建筑”——陵塔位于陵城西北隅、墓室的正后方,是西夏陵园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其他朝代陵墓的宝顶都位于主墓室的上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确实位于墓室后方,并不起土冢的作用;中原帝王陵多做断头金字塔型(棱台形),西夏王陵则形如佛塔,反映出西夏贵族某种特殊的葬俗。原认为其建筑为实心夯土台、八角锥形,上部层层内收呈七级。这次发掘塔基为圆形。专家可以肯定陵塔不是八角形的,是圆形密檐塔,内部为夯土结构,外檐有大量装饰瓦。陵塔大体直径有
有关专家指出,西夏陵园吸收了我国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之所长,同时又接受了佛教建筑的巨大影响,使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党项民族的崇拜观念和生活习俗,在中国陵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多种原因,西夏陵在陵墓主人身份和陪葬墓的制度以及陵园附属文物的研究和考证方面还亟待深入。西夏帝王陵寝制度是西夏封建社会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丧葬礼仪中的最高等级,不仅能反映出当时社会风尚和丧葬习俗,而且还是每个朝代物质文化兴盛衰落的体现,但由于西夏陵在历史的长河中所遭受的破坏是历代帝王陵墓所受毁坏和盗掘最为严重的,加之西夏的史料和相关的证物极少,以物论史、以物证史,深入揭示西夏历史内涵非常困难。随着三号陵全面清理发掘工作完成,届时西夏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将被逐步揭示出来,作为西部少数民族陵寝建筑的格局、形制、工艺、材料、环境、建筑色彩及附属文物会极大增加中国多民族国家性质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和建筑内涵,所以西夏陵作为研究西夏物质文化、社会历史及与中原渊源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
西夏陵三号陵园出土的“佛头” |
西夏陵三号陵园出土的“兽面瓦当” |
五、采用先进技术加强保护
西夏陵的建筑多属象征性建筑,夯土工程为建筑的主体部分,夯土总量约占工程总量的50%,成熟的夯土技术是富有特色的西夏陵墓建造的基础。由于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西夏陵从历史原貌到史料证据十分贫乏,加之自然残坏的原因,目前只有尚存的夯土建筑仍然能够显示出西夏陵的宏伟风光,保护好这些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建筑结构及工艺的陵、墓,是保护好西夏陵这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集中力量对三号陵地上12处遗址(陵台、献殿、内城神墙、月城、东西碑亭、两座阙台及四座角台)进行加固保护,三号陵PS化学试剂加固实验工作自今年4月下旬开始,首先对神墙的病害进行了治理,取得初步成果,并报请保护专家到现场检查予以确认,大面积保护加固工程已于近期全面展开。
西夏陵夯土遗存主要是十余种化学物质所组成,表现为素黄土夯筑和黄土与砾石混合夯筑体,夯筑体病害的主要发生体为黄土,主要病害为严重风蚀、风化,季节性洪水冲刷掏蚀及干湿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开裂坍塌等。西夏陵夯土遗存的保护主要应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防止风沙的风蚀破坏作用;二是提高防止雨水冲刷能力。这次保护方案主要采用经过多年现场试验和多次实验室试验而证明并通过国家文物局技术鉴定,获文化部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奖的PS加固技术。
1.神墙墙体表面剥离体的加固
墙体上的剥离体,就是依附在墙体表面的一些小土块,它暂时未与墙体脱离,只是剥离体边缘部分与墙体相连,中间大部分与墙体脱离或者是虚土相连,形成一个空壳,遇到雨水冲刷及大风吹蚀时,即脱离墙体剥落,这就是使神墙墙体“变小”的主要原因所在,根据观察,三号陵所有遗址上均存在这种病害。这种病害分布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在经历保护加固的土遗址中是最严重的。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出一套治理剥离方法。采用低浓度的PS溶液或PS+粘土浆,用注射的方法将这些液体注入到剥离体与墙体间的空鼓部位,然后对剥离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剥离体与墙体相粘联,消除空谷,使墙体和剥离体重新结为一个整体。目前运用此方法对东西神墙及南神墙部分墙体进行了加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统计,剥离体的加固面积约有
2.墙体根部掏空部位和濒危墙体的抢救性加固
东神墙西侧墙体的根部,均有较严重的掏空现象(最深的达
根据统计,以上两项土坯加固,共用土坯约2.5万块,面积约
3.对三号陵园的保护加固进行了一些技术服务工作
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还对土坯和制作土坯的土取样进行了可溶盐的化验,对现场用水进行了PH值的测定。另外,对三号陵的温湿度进行了人工和仪器自动记录,并拍摄了较多的现场保护照片,这些都为陵区遗址的保护提供了资料。
按照上述工艺过程进行加固后,西夏陵夯土遗存的耐风蚀强度可提高15—20倍左右,耐风化和耐雨水冲刷的强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专家表示,在完成三号陵园地面建筑遗存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后,将用5年时间集中力量对1—9号陵及重要陪葬墓进行抢险加固、防止夯土遗存继续坍塌。
六、既要保护、又要展示,专家为西夏陵献妙计
西夏陵三号陵清理工程基本全面结束,清理工作成效显著,为文物保护工程提供了第一手科学资料,保护工程也取得了试验阶段的成功。如何将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做好发掘现场和各建筑单体的维护和展示成为西夏陵管理处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十一”前夕,应西夏陵区管理处邀请,三号陵加固保护工程总负责、中国文物研究所付清远总工程师,国家文物局清理工程专家组成员蒋忠义、徐殿愧、杨国忠,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卫忠,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王旭东就如何在有效保护陵园现存文物的基础上向游客充分展示西夏历史文化风貌献出了锦囊妙计,管理处将组织实施。
(一)针对西夏陵三号陵的病害原因非常复杂,专家建议选择就地保护、展示发掘成果,而不用全部回填。陵城红墙皮的保护目前尚没有更好的办法,多数需回填,可选一段保存较好的做特殊处理后用玻璃做防护罩供人参观。
(二)夯土墙由于原有的防风雨侵蚀建筑被毁,导致墙体剥落严重,现在的墙面已不是原来的墙面而是破坏的墙面,为使陵园围墙墙体、补缺加高部分与原夯土墙有区别,将在现有基础上用土坯做出一个平面,然后再在上面加夯土,这样既保护了现有的墙体,又使新夯土与原有的墙体有所区别。
(三)陵园原有包砖的部位将用原砖包砌,既恢复了陵园的部分结构,让大家看到原样,又起到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作用。
(四)根据保护规划,盗坑必须回填:墓道封土搞清是原有的还是后人破坏形成的,若是原有的就原状保护,若是后人堆上的就把它整平,用一定的方法加以标识,以免给游客造成误解。
(五)根据发掘结果,陵园原地面整个铺垫了一层10-30厘米的黄土,为既能做到让人看到原来地面,又可做到防风雨冲刷和防止人为踩踏,将选用级配合理的石子再加上一些黄土铺垫,在陵台周围恢复一段原来地面让游人参观。
(六)单体遗存的展示,不宜做大面积的护栏,会影响整体景观。可在重要部位做围护栏,护栏一定要符合陵园总体风貌。献殿、南门可恢复包砖,恢复包砖后做一个木构悬空通道进行保护,供游客通行。其他三门恢复包砖后用护栏封闭供人参观。
碑亭是很好的展示亮点,尽量恢复原有包砖,向世人展示,但不宜采用通梯,可在较隐蔽的角上做一个架空参观平台,平台要控制高度,不能超过遗址本身。
石像生条形台座非常好,应现状维修保护,石像生残块恢复到其上,用围栏维护。
最后,管理处将组织专业人员撰写通俗易懂的说明,按照国际标准制作说明牌,最终将其建设成为以陵园建筑遗址为主题的展示西夏历史文化风貌的大型文化遗址展示园,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国多民族文化内涵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结语
由于历史上西夏陵遭受破坏十分严重,原内城与月城神墙因顶部防风雨侵蚀的木构屋顶的破坏,致使墙体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多处坍塌,其中月城除门阙尚保存
另外,西夏陵管理处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明年将选择一座确有展示条件的陪葬墓进行发掘,以进一步揭开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届时西夏陵又能发现多少历史之谜,让我们拭目以待。
|
|
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同志用对三号陵神墙墙体注射ps涂料 |
整修后的西夏陵三号陵园西碑亭将成为展示亮点,人像碑础显示了西夏高超的石雕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