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之行,感受颇多
程相军
2005-12-12
今天和队员们一起去了西夏王陵,虽然短短一天时间,感受很多。
感受一:西夏文化,博大精深。
一天的行程中,印象最深的是西夏的文化。短短190年的时间,西夏所产生的文化,丰富的让人吃惊。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我们非常系统的了解了整个西夏的历史,但是花在西夏文化方面的时间算是最多的。不管是西夏的文字、文物,还是绘画作品等,几乎每一样都让我们如获至宝。虽然有很多东西之前已经在网上看到过,了解过,但是,等到了真正的实物面前,我们还是被它的瑰丽和神秘所折服。尤其是西夏的文字,这是西夏从一个部落式的团体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的标志性的成就。队员们也对西夏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所有的展厅中,李恩祖都是有选择性的对导游的讲解进行了录音,唯独在“西夏文化”展厅,他对导游的讲解,进行了全程录音,而且在整个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他们被西夏的文化深深的迷住了。在参观完所有的景点后,我们又一致决定重返“西夏文化”展厅,看到朱亚超他们认真的记录,看到李恩祖认真的拍照,真的感觉他们就是研究西夏的学者,以至于在返城的车上,还不时的听到小家伙们对西夏文化的议论。
感受二:国之瑰宝,亟待保护
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的在议论关于西夏王陵的保护问题。
其实现在的西夏王陵说白了就是一个个完全由黄土垒成的建筑。不管是从什么媒体上看到关于西夏王陵的介绍的时候,都使用的是诸如“东方金字塔”之类的评价很高的词语,但是在现实中,西夏王陵并没有受到像它所得到的评价一样的爱护。
所有的王陵都是露天的,想一想西北的气候:风大,沙更大,加上日晒雨淋,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西夏王陵”可能真的就只剩下文字和图片了。
王陵的周围只是用铁条简单的围起了一个高度一米左右的围墙,而且在整个王陵的周围,眼睛所及之处,看不到一个管理员。按照当时的情况,纵然有人进入围栏,也不会有人来阻止。我们看到了在“禁止进入”的标示牌旁边,已经形成了一条明显的小路,而且后面的土墙也已经蹋了一个好大的缺口,可见平日是多么的疏于管理。按照我们的计算,西夏王陵纵然是在象今天一样寒冷的冬季,一天的收入可能也在一万元左右(成人门票40元,学生20,我们在陵园内粗略的计算了一下,从早上10点到下午四点,进园参观的人数接近200人,其中绝大部分为成年人),我们真的想不通这些钱都用于什么地方了。如果一代帝王地下有知,心中不免会感到凄凉啊!
感受三:交通不便,路途艰难
几周前就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西夏王陵交通情况的文章,说的是1984年,几个学者去王陵,找不到车,最后市长亲自出面解决了交通工具。
20年后的今天,出发前我们简单的认为,单单凭借西夏王陵如今的知名度,交通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当第二天我们集合后才得知整个银川市没有一辆直达王陵的车。我们从早上8点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坐上车。真想不通宁夏对于一个自己的王牌景点是如何运作的。(真后悔没有听李恩祖的话,他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已经联系了所有银川的汽车站,告诉我没有车,应该早做准备,而我也是轻信了一个司机的话,以为找车不是一件难事。)这时候朱亚超的父亲打电话要用自己的车送我们去,同时孩子们说姜佳慧也可以为我们提供自家的私车,我想了一下,最后决定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会这次外出的艰辛,还是婉言谢绝了。看到孩子们冻得发紫的脸,心一狠,包了一辆车(可怜我的血汗钱啊,这些黑心的司机!)。去的问题解决了,没想到回城又成了一个问题。之前在车站问工作人员,说是回城的时候会有很多路过的车,但是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在寒风中开始了对着公路远方半个多小时的张望,等到终于坐上了一辆从左旗开来的长途客车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以前老人常说的而我们怎么也不能理解的“班车很舒服”的感觉!
这种交通上的不便利,不知道让多少想要了解和接近西夏王陵的人抱憾而回。
感受四:孩子们总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能力。
之所以这次陪孩子们出去,一是因为路途遥远不放心,二是因为怕这一次难得的外出收集不到足够的材料。
坐上了车,我开始计划本次行程的具体事项的时候,李恩祖给我拿来了一张纸,说老师这是我昨天晚上写的计划,你看一下有没有参考的价值。看了后,除了吃惊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感动。这是一份详尽的计划,从拍照的安排,到整个行动的路线,再到个人任务的分配。这不知道李恩祖同学花了多长时间,但是看到这个东西后,我很清楚,即使我不和他们一起去,他们的这次外出也会是非常成功的。所以我当时就想,我们是不是平时把孩子们的能力想的过于低了,以至于使孩子们失去了很多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还有一件小事对我的印象也很深。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突然发现殷悦不在了,几乎是同一时间,几名队员冲出了展厅,去寻找他们的同伴、他们的队员。我不知道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们跑出展厅的速度,绝对是他们最快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