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西北约100公里的乌鞘岭,一个海拔3500米的山口,是古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起点。黄羊川乡就在乌鞘岭再往西、沿着丝路约70公里,一个叫古浪峡的附近。古浪峡是河西走廊的一关口,两边都是高山,最狭窄之处仅20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地。传说北宋杨家将的12寡妇曾争战于此,仅一人生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离古浪峡不远的深山里有一个叫黄羊川的乡,正发生极不寻常的变化。
黄羊川乡是中国西部甘肃省的一个穷乡,濒临戈壁沙漠,气候干燥,每年降雨量仅300毫米。山区的土地贫瘠,人口二万三千多,几乎都是务农,大部份聚居在八十几个人烟稀少,外界难以接触的「自然村」,靠天吃饭。用传统的思维和方法,要改这里几世纪来就没变过的穷面貌,「难于上青天」。
在中国大西北像黄羊川这样的地方,许多乡民每天要来回走20公里,到远地方的井去打水。由于缺水,许多家里仍喝着积聚的雨水或雪水。在这儿,干旱曾经连续五、六年,许多庄稼都大量欠收,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成。在那些受干涸蹂躏的村子里,雨水是村民们日常生活里最重要的话题。他们对雨水的感情有点复杂;每年他们满怀希望,期待从天降下的甘霖,然而每年的等候还是落空,于是他们开始抱怨。年复一年无助无结果地等待又等待,除了怨天忧人外,他们只能苦撑着把日子捱过。
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系统,如果天不下雨,农作物就欠收,农家的收入就大受影响,农家的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就会大量地辍学,外出打工来添补家用。在农村里,一个孩子能读完初中就算是很幸运的了。因为生员不足,许多学校几乎都是空空荡荡的,校舍也是破破旧旧的。这景象在中国大西北地区是常有的。
留在村里的,几乎都只是老弱妇孺,操着传统的生计。年轻力壮的都得外出打工,去赚钱回来养家活口。家里的耕地的产出,已无法养活一家子人了。在农业社会里,每家有自耕田。田里每年的收成先满足自家吃的口粮,有多余的才卖到传统市集或收购站。豊年时,庄稼的产出不仅足够家人的口粮,还能有多余去卖钱给一家子带来收入。荒年时,庄稼则连口粮都收不上了,更甭想有收入。这时年轻力壮的就得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挣钱来养家糊口。
呆在这儿,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这儿,老年人不敢作梦,年轻人不见异象。他们能为自己规划的前景,是在村外;离家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在2000年,英业达集团(天津)公司的总经理林光信,从一位在做义务支持教育的员工那得知黄羊川的困苦和学生们的情况后,决定利用「十、一」的假期去那儿亲自考察。事后回忆,林光信说:「那儿太穷了」,住校生的早餐是自家带的馒头配凉水,中餐是面汤配自家带来的馒头--凉的。因为学校负担不起锅炉房的开支,学生们就喝不上开水,只能喝「凉水」--生的。林光信问校长,如果让学生们从早到晚能喝得上开水,让他们每周能吃得上三顿带肉的汤面,每个月要多少钱?校长算了算,说要2500元人民币。每月只要2500元就能解决三百多人的吃喝!林光信从此就把它当作个人对学校每个月的奉献。然而,他强调:「给钱不是解决他们的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要得释放,心智得开启。唯有利用互联网才能起到这功效」。
紧接着,英业达集团(天津)公司给黄羊川职中捐赠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派员工培训老师,协助学校架设校园局域网,并接上互联网,不久,学校就有自己在互联网的网站。师生们都能上网了,从网上他们首度看到许多因穷山恶水而被阻隔在家乡外头的新鲜事。更神奇的,这些外头新鲜事近如咫尺、就在他们眼前。互联网上饱含各种教学资料和有用的信息,学校的教材来源大幅增加,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更重要的,互联网把他们与国际信息网络接轨,从此他们得目睹外头的大千世界。互联网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激起了他们的雄心,编织了他们对未来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