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强而有力的政府的支持,黄羊川的网络城乡中心将促进当地知识型经济的发展。首先,这中心是「千乡万才」公司在黄羊川的营运基地,作为软件开发中心,并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这网络城乡中心也是信息网络时代的「生态示范」区,除了引用发达地区已经习以为常的现代化设施,如卫浴、空调、信息网络设备外,还示范最新的电子商务,远距雇用和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让数码化从这中心扩散到周围方圆约五平方公里的未来网络城乡的所在地。
实质上,这是乡民与外人交流的「平台」。这里要建一个有100间五星级水平的客房,能供150人开会的大厅和配套设备和服务,例如餐厅、旅游、休闲等。在这中心里,交流的形式--
也是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以举办国际性的会议为主,以探讨消弥数码落差和解决贫穷为议题,而中心附近的乡村正是提供有关的案例最恰当的场所。来这「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开会的国际人士,将会带来不同的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知识、技巧、和金钱。对国际人士而言,他们来到一个农业社会的地方必须在一个「数码的基地」--像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才能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
而在这基地周边的乡民,不得不竭其所能来和外来人打交道。为了赚取外来人的钱,乡民们首先提供他们最原始的劳力,他们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等。为了赚取更多外来人的钱,乡民们也得接受更多外来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乡民们得从这网络城乡中心学习更多「数码」技能,--如"SET"和相关的职业技能,才能和这些知识经济发达地区来的外人交流,引进外力共同发展知识型的经济。随着各种国际会议的召开,更多的「数码」项目就会在四周开动起来,许多与传统无关的新生意也逐一被带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周围的景观很快就改变了:虽然几公里外头还是农业社会,但在网络城乡中心方圆五平方公里里,已转变成信息网络社会了。
2002年4月23日「黄羊川网络城乡中心」建筑工程开始动工,树立在那儿的奠基石,也是建设「新黄羊川」的里程碑。这个8000平米高4层的建筑,预计在2003年4月1日完工。这个中心将来要雇用上百名员工,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由于中心的交流活动,四周的经济会随着发达,因而吸引更多住在偏远处的乡民往中心附近搬迁。
这中心附近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社区,所以住在「自然村」的乡民们要外出打工就可以到这儿,再也不必离乡背井了。那些在此就地打工的乡民们,可以从中心学习些「数码」技能,他们在这经济发达的社区学了「数码」的一技之长得以立足后,也把在「自然村」的家搬来。那些原本就是山的山坡田,早已经无法养家活口的耕地,就得以「退耕还林」了。更多的交流、更好的经济发展,会带动更多人往这社区搬迁,因而产生更多以人为本的服务业,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因而得到改善。在这样子从散居到聚居的转型过程中,农业社会可以直接迈入信息网络社会,完全不须要经工业社会的过渡,也没有因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对环境的破坏。信息网络时代降临中国大西部的第一线曙光已在黄羊川呈现,而「黄羊川网络城乡中心」正为开发这个「中国梦」--
八亿农民的新家园--做先锋,「千乡万才」公司也必能从这无穷的商机里创造许多财富。
散居在各处,农业社会的农民们的劳动力是非常浪费、没有效益的。虽然各家基本上能达到自给自足,端上饭桌的却是终日流汗劳累,用传统的方法在小小的自耕地种作的「盘中飧」,可谓「粒粒皆辛苦」。这些供给自家口粮后,能拿到市场卖的已所剩无几了,在今信息网络网络时代,更无法带动一个健康的农村经济。况且工业化大量生产制造的农产品和日用品不仅充斥市场,价格便宜品质又好。这些广大的农村劳力资源,如果不导向互相帮助--服务型的经济活动上,则将继续被消磨浪费掉。
在网络城乡里,以提供服务为本质的各项交流,才是带动知识型经济的主力。这些服务起先仅是提供给到网络城乡的外来人,用以赚取「外汇」,逐渐地彼此之间有外余的「产值」--
时间,也能相互「帮助」--服务。这8亿散居各处农民的劳动力是极大的财富资源;唯有把他们群聚于网络城乡,才能把他们的潜力释放出来。
网络城乡中心在此扮演了一个「催化」的关键作用。首先,它提供职能培训和就业机会,让少数人能在中心附近依靠服务业谋生,因而把家从偏远地区搬迁过来。其次,它把外来人--客源引到中心来。这些外来的资金、科技、秘方和技能,借着各种的服务转到村民。当这些外来的注入达到一个程度时,村民们就有余力相互提供原本只给外来人的服务。如此就产生一个「服务型的经济」,它不能完全以像日用商品那样,能用数字明确地衡量它的「产值」,但对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具有同等功效。更多的农民劳力在网络城乡被释放到各种形式的服务业上,则更提升在网络城乡的生活水平。这种「服务型的经济」发展到一个程度,网络城乡的生活水平和它的品质就会吸引散居各地的乡民大量地往这中心聚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