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湟源排灯排灯欣赏访问记实传承发扬专题研究报告我们团队网站导航

保护措施

排灯发展

发展规划

发展思路

调查报告
 

排 灯 发 展

                          文-晁正清、田生慧

    湟源排灯自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以来,受到各方的关注,但湟源排灯的发展历程,好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到县图书馆查阅了很多资料,遗憾的是都没有文字记载,直到老师找到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资料后,我们才了解了排灯发展历程。
    湟源古称丹噶尔,扼“唐蕃古道”之险塞,居“丝绸南道”要冲,是汉、藏、回、蒙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以来,即为中原入藏的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盛唐时在此曾设“茶马门市”。至明末清初,湟源已成为青、藏、甘、新之间最重要的民贸市场之一。到清末民初,更有英、法、美、俄等国的外商在此设立洋行,商贸通达四海三江,物华天宝,地沃民富,使湟源古城以“小北京”的美誉名传四方。那时有不少山西、陕西商人在湟源成家立业,祖辈经商,是他们将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经商理念,带到了日月山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乾隆年间,山 、陕商人将属于中原文化的排灯移植到了湟源,有机地融入了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和湟源各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古城一道特色独具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并代代相传,再现了“小北京”昔日文化的辉煌,是中原文化与河湟文化结合的完美结晶,丹噶尔即成为青海排灯的始发地。 现已成为湟源县地方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一大亮点。
    为了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发展排灯艺术,自2004年以来,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革新。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改为落地式,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使湟源传统排灯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同时,湟源县还培养出了一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了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进入21世纪,湟源排灯又进入了一个改革创新发展时期。在中共湟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直接安排部署之下,下拨专项研制经费,由县文化部门着手对排灯进行了革新研制,运用现代光电技术,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内容除原有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名著名画、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外,又增加了皮影、刺绣、香包、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的展示。框架式样更加多样化,并进行了精雕细刻,使其具有观赏价值,保存价值和研究价值,从而为湟源排灯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为今后把湟源排灯打造成为名优特文化品牌,使其走出县门、市门、省门乃至国门奠定基础。

                                  返回顶端

湟源县第三中学  200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