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七个步骤(二)

日期2003年12月09日

  农业时代,人类是借靠可耕地和劳力来解决基本生计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是借科技和使用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信息时代,基于互连网的知识经济是人类利用知识和感性创造财富的时代。『网络是上帝送给穷人最好的礼物』- 这个新时代、新机遇,人人都正站在同一个起跑地点。在网络城乡里,人们的知识水平能够和世界发达地区同步,生活、生计能够和周遭的自然生态能和谐共存。在此人们能进一步地"就地发展他们的文化"。这样的发展过程不仅可树立为人类借靠电脑网络科技告别贫穷的模式,也是八亿农民向往的"梦中家园"。

一、 以校领乡
  各乡镇都有一个初级以上的中学,里头有许多受过高校教育的老师日以继夜地栽培着未来的人才。学校是该乡镇最具有接受外来知识和观念的能力,最可能使用新的科技,发展利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地方。给学校一个quot;学习"(e-learning)为主的联网电脑系统,并且提供必要的培训,透过有组织、跨校、跨地区的网络管理、督导和激励,学校就能够在短期内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有效地培养学生在21世纪就业的三大基本(SET)能力:使用电脑软件(Software),英语(English)和电脑打字操作(Typing),并且大幅度地提高升中校、高校的升学率。(并且大幅度地提升初中校、高中校的升学率。)
藉由老师带领学生收集学校所在地的乡镇的风土人情、农牧经贸、当地特色等资料,将其制作成网页在互联网上发布,就可一蹴而成地把学校所在的乡镇登上国际互联网的版图。已具备SET能力的师生,还可以充当该乡镇对国际互联网开的窗口,起到对外联络接洽和交流--引进"外和"(外知)的作用。经由学校对当地示范电脑和互联网的简易、实用和经济效益,可激励人们群起效法,加速数码化在该乡镇到位,奠定日后网络经济的基础。

二、 电子商务
  有实质农牧产品和生产力的乡镇是最具有电子商务市场潜能的。有别于"泡沫式"的,这里的"电子商务"就是实质农牧产品藉电子化和在互联网络上的运作,快速有效地面向最大的市场,接受最大的挑战,创最大的利润。以校领乡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开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窗口,让乡镇的农牧业者能即时接收到相关的市场信息,并且偶而能抓获商机,把部分产品藉网络咨询和发布的简单运作与非常地区的买主达成小规模的交易。这些成功交易的案例虽然鼓舞人心,仍不足以发展成为具规模的商业模式,因为类似此的交易大多是个人行为,很少藉靠有规范的电子商务和得益于有规模的组织运作。
在今生产普遍过剩、各种产品充斥市场的时代,农牧的电子商务必须以拥有市场的销售渠道为导向,以像电子工业代工(OEM)-"接单生产"为商业模式。用科学方法按现代化的农牧技术把乡镇的产能和产品规格电子化,建立网络电子化的管理体制,才能寻求拥有市场的合作伙伴,由彼来提供设备、材料、技术、品质要求和收购,才能有效地引进新技术,确保产销一致和持续。在此,当地政府可以从督导、协调和提供农牧专家的立场来促进乡镇农牧电子商务整体的发展。乡镇里有联网(互联网)电脑的学校可以扮演"电子商务中心"的角色,提供电脑和网络使用的技术,整理乡镇里村委会或生产大队所提供的农牧产能资料,将其做电子化处理,并在网上发布,借此推动农牧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quot;无微不至、无所不及"的,藉靠一个跨区域的企业运作,可积微成钜、聚散成众,才能整合各乡镇的农牧产能,汇集成为有规模、有竞争力、能与大客户洽谈、能按其需求来"接单生产"的生产力。

三、 改善农牧业
  乡民透过网络可获取最新的耕种技术和种子资料,可查询农牧产品供求的市场信息,可进一步朝精致、有机、有特色的方向改善农牧,创更大利润空间。此外,"接单生产"的农牧电子商务不仅让生产者能就地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促(促进)其在当地建立"量产"的能力和树立对质量的观念。经由大客户对产能和质量的要求不断地提升,生产者必定逐渐完善一个电脑网络化的管理体系,以面对日以聚增的市场竞争。
当生产者为大客户提供的产量到达一定规模时,两者在整体的经济链上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客户会把更多的技术传授给生产者,而生产者由于对市场的最终用户的认识,也会替大客户设计改良的或全新的产品。这时的农牧电子商务就从单纯的"接单生产"发展成为生产者与大客户先共同开发新产品,再由大客户把产品交给生产者生产,进入所谓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甚或OIM(Original Idea Manufacturing)的阶段。
  共同开发的新产品或者是改良品种,或者是发展当地特产,或者是改良生产、包装方式,用有机方式生产,环保的材料包装,或者是做基因改变,总而言之,其目的是让产品有更多附加价值,让利润更大,而其结果就是改善了当地的农牧业。
四、 建网络城乡中心
落后地区在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之后,首先要改变的是其原来贫穷的"面貌"--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座落于乡镇、有公路和网络到达的"网络城乡中心"是一个基于某种商业模式而兴建,具有现代"五星级"水平的生活和生计功能、有环保意识的商用场所,除了作为改变当地贫穷"面貌"的示范点外,还能为东部或发达地区来的人提供一个他们习以为常的商住环境。
  有网络城乡中quot;外人"才会来和当地人作交流,因而加速"外知"和"外资"的引进,带动其它行业的兴起。除了网络城乡中心所展示的现代的硬体环境外,来此的外人所带来的"外知"、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都会刺激当地居民改变原有的"衣、食、住、行、育、东、健、美"的观念和习惯,因而兴起提供这方面需求的新行业。网络城乡中心周围的经济因此而快速发达,其结果就是吸引散居偏远村落的人聚居于此,大量的劳动力集中于网络城乡中心,奠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五、 促进散居到聚居
  聚居是善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必然过程。目前在贫困地区仍有过半数的人居住在连村委会都没有的自然村,那里连一条像样的通主干道的车路都没有,甭说网络了。如果能吸引这些散布在自然村的人搬迁到网络城乡,则不仅可以让大多是山地的农田退耕还林,更可大幅减少建设基础设施和行政负担,把这些资源集中在建设全国约二万多个乡镇成为网络城乡,把约60%原本从事农牧的人口转业成因聚居而产生的服务业,则在城乡的生活也可以像在大城市一样方便。
网络城乡中心所带动的东西交流可为"促进散居到聚居"创重要的经济诱因,加以政府在当地作"网络城乡"的城乡规划,从政策上的对搬迁和投资方面的鼓励,此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步骤才能具体实施。

六、 发展服务业
  网络城乡的经济运作所带来的经济成长,散居到聚居形成的服务业需求,和东西交流所引进的"外知"会刺激服务业在量和质的提升,因而吸引跨地区甚至跨国的联锁服务行号(行业)把业务开拓到网络城乡。那时网络城乡的生活条件就会像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与大城市基本上没有先进或落后之别了。住在网络城乡的人不必为了过好日子而搬迁到大城市,因为他们能够就地改善生活。

七、 远距雇用和远距服务
  既然网络城乡的生活条件和大城市一样,则人们在选择居所时就完全可以从"生计"的考量来作决定。如今透过基于互联网的管理机制,可以随时统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工团队,并且即时整合其工作结果。居住在网络城乡的人可以藉由远距雇用的方式解决"生计"问题,所培养的人才能留在当地,就地创造财富,不致于"楚才晋用"。就像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一样,网络城乡比大城市更接近自然,更具有环保的功能,对上中阶层的人更具吸引力。

  信息社会是网络城乡的生活和生计高度网络化的结果,此时一个网络城乡除了地理位置还是座落于某个乡镇,还保有当地风土人文的特色外,其余的如就业、医疗、购物、学习等都和其它信息社会一样,共同拥有全球的信息资源,透过互联网相互提供国际水平的服务。远距服务是信息社会经济的推动力,是生活品质的保障。

  在网络城乡的信息社会是从农业社会发展出来,其实质经济还是基于农牧,虽然在生活和生计方面和其它的信息社会无异,在生态方面则大大有别于基于大城市的信息社会。网络城乡农业社会的背景使它把环保纳入发展的过程,让自然的生态和人们的生活和生计能"有机"地和谐共存。对从事农牧的八亿农民,这七步骤是他们告别贫穷的可行之路,网络城乡的信息社会是他们梦中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