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黃羊川>第一章>黄土黄
第一章 心路
二.黄土黄
  我们住的那个山里,一年到头只能靠天生活。雨下得多时还可以,因为雨下得少,就无法生活。

黄羊川是甘肃省古浪县的一个小山村,它在古浪县城东南三十多公里,顺着一条土路,绕过几座山就到了。古浪则在武威之南偏东五十多公里。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丝绸古道在甘肃的重镇,中国旅游的标志「铜奔马」──马踏飞燕,就是从武威一个汉墓里出土的。
从兰州沿着丝绸古道往西北行,要经过海拔3500米的乌鞘岭山口,才能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
再往西北走几十公里,便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地段「古浪峡」。这里南北两侧都是险山,峡谷最窄处仅20米,最宽也不过250米,铁路、公路都得从此咽喉进入河西。
古浪峡的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之争地。据说北宋年间杨排凤挂帅时曾取道古浪峡西出,大败西夏兵。那里至今还流传着北宋杨家将12寡妇西征时大败,11人战死的故事。如今在古浪附近的居民,可能是另一寡妇的后代。
丝绸之路早已失去其经济效益,过去光辉的历史也只供观光客凭吊。而今,「村民们也说不清,自己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到这里,说不清他们为什么看中了这块地方。」一个学生的信上写着,「说起古浪,它并不是一个好地方。尤其是我们住的那个山里,一年到头只能靠天生活。雨下得多时还可以,因为雨下得少,就无法生活。」「前几年还可以,因为雨下得多,庄稼也长得旺,人们的生活也过得好。可是自从去年开始,一年只下几场雨,太阳烤得大地马上要着火了。山上光秃秃的,晒得麦子没有一尺就要出头,人们就快要没有办法生活了。」
那儿,很多庄稼不是种在「地上」,而是长在山坡上。
「很多田的坡度超过了45度。」
小彭的信上说:「去年由于天旱,第一次撒的种没出来,第二次种也只出了百分之五、六十。大多数人家连口粮都没收上。」「干燥、干旱,这时你还不知道它有多么巨大的力量,还不知道阳光和黄土是怎么养育和折磨着这里的人们,不知道山为什么如此沉默。是的,它是沉默的,甚至安祥的。当村庄卧在山谷中,当黄土的颜色和村庄、皮肤融人一体时,你不知道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像你从来不懂得人类的命运一样,你像山一样沉默,看着老老小小的人们死去又诞生,看着绿野变成了荒山。习惯了,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啊!」
这是祁连山下的「牧场」。信读到这儿,「青海青」的歌词:「中华儿女,来吧、来吧…」不住地在我内心里回响、澎湃。祁连山啊,你为何如此沉默!

祁连山下住的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哥哥姊姊们,你们也许知道我们甘肃是个非常穷困的地区,我们甘肃人民的文化、经济是很落后的。但是,你们也没有亲眼目睹过,究竟有多么穷困?这也是想象不到的。」学生们在信上说,「首先,谈谈住房问题吧。我想,你们在天津,即使经济条件差的居民也至少能住瓦房。而我们这儿,却只有个别人家才住瓦房,大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土房。筑房砌墙用的材料是土块子或砂石筑成的石块。」
「我们这黄羊川仅仅有三栋小楼,一栋是乡政府的,一栋是一个商人的,另一栋是医院的,再无其它大的建筑物了。」「翻过了大山就到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是用土造的,我们睡的床叫『土炕』,就是用土块砌成空心,然后在上面盖上大石板,铺上毯毡、草儿类的东西。一家大小两三代坐、卧都在炕上,有客人来也请炕上坐,炕的正中是给最尊敬的主客。炕前有一取暖、烧烤用的铁火炉。『卧室』『起居室』『厨房』三合一,都在一间屋子里。」
「哥哥姊姊,对于穿新衣这件事,你们一定很熟悉吧!我们这儿的孩子梦寐以求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过年能穿漂亮的新衣服啊!我们家乡的经济有多落后,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家乡的交通也是极不方便的,有些地方还有条公路,有些地方却『纯粹』没有。像我们村吧,只有一条土路,别的行走之地就是小沟、小路。乡亲们探望亲戚都得翻山越岭,很吃力的。」
「哥哥姊姊,你们见过我们的学校吗?我们学校的房子虽然整洁、整齐、但也非常破旧。我们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音乐室……总之,没有的太多了。」
「亲敬的哥哥姊姊们,你们天津的人可能大都有大学文凭吧?而我的家乡人念过大学的却是寥寥无几,即使是一个读过初中的人也使乡亲们『敬而远之』。」   
「我的家庭条件很不好,爸爸年年只能出外打工给我和弟弟刚好能挣个学费。」「在我们这样落后的山村里,常常听老人们说『女娃娃念什么书?还不是白花钱。』」
「哥哥姊姊,我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家中有七口人,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姐弟五个,我是长女。本来家人不让我念书,但是我哭着连闹了三四天,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爸爸不忍心,只好借钱供我念书。」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Untitled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