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镇于1990年10月,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山歌之乡”1999年11月又评为“巴喻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6月9日,国发(2006)18号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公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洞山歌在收集、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得到巴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领导班子,制定相关措施和保护文件。在文广新局,文化馆的业务指导下,多次组织专门会议,研究木洞山歌的传承发展,区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木洞镇党政领导不仅把发展木洞山歌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定期研究,作出了除专门举行山歌演唱活动外,其他一些节庆文艺表演,必须有山歌演唱的决定,而且有专人分管,并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开展山歌演唱活动。做到了在文化战略上“定位”,在指导思想上“定根”,在领导班子内“定人”,在工作决策时“定项”,在经费投入上“定额”,形成一种固定的工作制度。
    木洞镇小学率先把木洞山歌作为乡土教材纳入音乐教学内容。还把广为流传的风趣、淳朴、生动、优美的《螃蟹歌》、《割草歌》、《砍柴歌》、《木洞榨菜好吃得很》等山歌,编成小故事,边讲边演,让学生们欣赏、学唱。让学生扮演角色,用问答形式对歌,既开发学生智力,又使学生对家乡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歌剧《多样的小队活动》,在市、县调演中荣获了 2 等奖。登台演唱的小山歌手 300 余人。这些小歌手们已经成为木洞山歌传承和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新形势下动态的持续发展中,木洞山歌艺术本体也得到了发展。在传统演唱形式的基础上,歌手们创作了《歌唱木洞好地方》、《家乡大变样》、《铁树开花水倒流》等数十首适宜舞台表演的单支协调山歌。还创作了《干劲大得很》、《丰收大联唱》、《筑路英雄大联唱》、《木洞情歌大联唱》、《木洞禾籁大联唱》、《劳动号子大联唱》、《木洞新气象》和《赶场》等山歌联唱。又出现了《跃进五更》、《扫除“六害”哈哈哈》、《红花绿叶调》、《山歌飞出心窝窝》、《进城路上》、《河边约会》、《两亲家进城》、《特色文化是瑰宝》、《迎亲》等山歌表演唱。还出现了《护林育山》、《林木专业户陈应福》等山歌剧。木洞山歌逐步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并成为巴渝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渐渐为世人所瞩目,影响日益扩大。
    木洞山歌不仅从田间院坝走上了社会主义文艺舞台,其歌词和曲谱在报刊上发表,有的出版成册,在广播和电视上播放,还选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历史价值的著述。《中国群众文化辞典》载录了木洞山歌辞条。《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市卷》和《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市巴县卷》也载录了一定数量的木洞山歌。
    白炳成《干劲大得很》在市里获奖以来,木洞山歌在参加省、市、县的赛事活动中获得 10 余次大小奖项, 1987年,全国 12 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民间音乐国际文化交流片《西部之声》,共选了重庆 4 首民歌,其中1首便是木洞山歌罗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上世纪 90 年代摄制的电视剧《聂荣臻》,木洞山歌手潘中明演唱的石工号子,作为该片的片头音乐。90年代初,由白炳成、等人演唱的山歌表演唱《两亲家进城》,参加重庆市个体劳动者协会举办的文艺调演,荣获创作、表演 2 等奖。木洞小学演出的山歌剧《多样的小队活动》,参加重庆市少年儿童文艺调演,荣获创作、表演 2 等奖。1992年 5月,木洞山歌队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望丛国际歌会》,在有省音乐学院、省歌舞团、成都市著名音乐家、港台音乐专家等云集的演出中,木洞的禾籁和劳动号子博得了阵阵掌声,木洞山歌传播千里。1997年11月,木洞山歌参加巴南区民间艺术广场演出, 2001年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三,木洞山歌参加重庆市民间艺术节,在海洋公园连续演出 3 天,场场获得观众阵阵掌声,受到多种媒体的传播。2004年元旦,木洞山歌表演唱《特色文化是瑰宝》,参加巴南区特色文化调演获二等奖。
    木洞山歌在台湾和国外也产生较大影响,上世纪 90 年代初,台湾艺术大学教授许常慧一行 5 名国际民间音乐家来考察木洞山歌,听了木洞的川江号子,大加赞赏。看了木洞两次山歌对抗赛的录像后,其中有 1 首与台湾高山族民歌十分接近,并带回去进行比较研究。
    1990年,在河北藁城县耿村举行的国际民间故事研讨会期间,由木洞山歌手演唱的川江号子和高腔禾籁,引起了国际民间艺术专家的极大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国际民间艺术专家、日本广岛大学国际学部和大学院国际学研究科教授加藤千代听后,大加赞赏。
    2004年 3 月 29 日,她带领博士后王倩予去酉阳采集阳戏资料,路过重庆时,盛赞木洞山歌的独特魅力。2004年10月、11月,重庆电视台《巴喻人家》、《记录重庆》栏目分别播出了“奔波觅木洞山歌”、“木洞山歌的希望”专题片。2005年9月6日重庆日报、今日巴南上月版分别报载“巴南融资抢救木洞山歌”,9月16日晚7点25分重庆卫视台、有线台新闻节目分别报道木洞山歌庆“中秋”院坝演唱活动。2005年12月27日,重庆晚报,28日,重庆晨报分别报道木洞山歌《迎亲》富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文艺表演带到了解放碑,得到围观的数万市民的阵阵喝彩声。2006年1月20日,重庆政协报报道“木洞山歌”,2006年1月1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木洞山歌”被加拿大《加京华报》登载。木洞山歌参加区2006年春节拜年演出。2006年2月木洞山歌作为《移民金大花》背景音乐代表重庆市上北京参加全国演出。2006年6月3日,重庆日报、晚报、晨报分别公布“木洞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6月10日,木洞山歌参加重庆市委宣传部6家单位组办们的第一个“非遗文化纪念日”演出2天,获得参加演出的代表队中掌声率最高的节目。这是鼓励木洞山歌朝着更好保护、传承,发展、宏扬中华民族文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