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建立阳光产业基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增效益”的原则,武威市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拱棚栽培、暖棚养殖等设施农业,截止“十五”末,全市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达到5.1万亩,拱棚面积达到4.0万亩,形成了以精细蔬菜为主,优、新、特稀蔬菜和果类、花卉、食用菌多样化生产的品种结构,年产反季节蔬菜约25万吨。日光温室亩平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单位用水产出效益是其它作物收入的7~19倍,日光温室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
武威市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典型引路、样板推动的措施,摸索出了山区和川区不同的节水模式。同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省水科所等单位联合,先后完成了10多项节水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推广。引进国内外先进节水技术,建成了古浪马路滩万亩滴灌、武威黄羊万亩半固定式喷灌、杂木灌区5000亩移动式喷灌、民勤薛百万亩田间配套节水等示范工程及示范点片300多个。 把节水技术与机械化作业、先进的农业措施等有机结合起来,复合组装,建立现代化农业的精品示范工程,先后建成了武威市清源节水生态农业、高坝温室微灌蔬菜产业化基地、民勤苏武山葡萄自动化滴灌工程等农业示范园区10多个。这一系列试验成果的取得和示范项目的建立,总体上形成了一个点面结合、辐射全区的节水网络,年节水1亿立方米左右。
2、注重了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技术指导。
坚持不懈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封滩育林、日协贷款治沙等工程的实施中,注重防沙治沙技术的研究探索和推广应用,做好了工程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设计,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强化工程实施的技术指导,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成效,促进了全市防沙治沙进程。绿洲边缘和内部防风护田基干和支干林带基本形成,干、支、斗渠和四级道路宜绿化地段基本绿化。乔、灌、草,片、带、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重点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民勤县先后被国家绿委、林业部、省政府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和"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3、加大了沙生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力度。
由于我市地处荒漠边缘,风大沙多,干旱缺水,林木植被稀少,加之近年来气候逐年干旱,市域内的林木植被以旱生、超旱生的胡杨、梭梭、柽柳等沙生灌木存在,也是今后我市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因此,建立沙生苗木繁育基地已显得尤为重要。在石羊河流域治理过程中,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大,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需要优质的沙生苗木数量越来越多。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就注重胡杨、梭梭、花棒、毛条、拐枣、柽柳等沙生灌木繁育技术的研究、总结与应用,目前已建立起了近千亩的繁育基地,每年繁育各类沙生苗木近10万株,为林业各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工程建设充足的优质壮苗。
4、大力推广防沙治沙实用技术。
多年来,在防沙治沙中注重了以下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田防护林体系建立技术。采取绿洲封滩育林育草,防止就地起沙;绿洲边缘营造乔、灌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以大型基、支干林带为骨架,农田、渠、路林为补充,团、块零星小片林和经济林共同发展的模式建立。
----沙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采取植树种草、深翻改土、秸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改良措施,对沙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技术。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土埋石压、环丘造林、平沙站队、设置沙障、前挡后拉等措施,把生物措施和人工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治理力度,做到治一片沙、造一片林。
----节水保水技术。在大力推广常规节水技术的同时,注重高新节水技术的应用,加大滴灌造林建设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沙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及保护技术。采取全封或半封,设置栅栏标志,埋设界桩等办法,在绿洲外围建立天然植被管护站,绿洲内设立管护点,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沙生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