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 梅 |
10月4日,走进“防沙治沙纪念展览馆”,我们一队人就被置于大厅正中的民勤地势模型吸引住了。我们认真的观看着展厅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模型——这是一部长达半个多世纪民勤人民与沙漠抗战的精典故事。展厅的中间放着一辆手推车、一车大轱辘车,还有铁锹、锄头、箩筐等工具。我们心中生出一个疑问: 这一不是文物,二不是宝贝,为何要展于此处呢?读过文字介绍才知道,这是治沙人的宝贝,当初石述柱们就是利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做着与风沙抗战的不简单之事。这些简单的工具是五十年汗与泪的写真,是五十年功与苦的见证,是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看着展厅中的每一件物品,我仿佛置身于黄沙之中,同前辈们一起与沙海作战。我深刻体会到了治沙的不易。 |
张建瑞 | 今天是12月12日,天气好冷,我们师生六人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甘肃省防沙治沙研究所,采访了治沙专家,我们提了很多问题,专家一一作了具体的回答,他对防沙治沙抱有极大的信心,说只要全民关注,治沙不是问题。有关研究所的发展,他说在1959年,中国成立了沙漠综合考察队,在全国设立了6个研究点,而民勤的沙区危害比较典型,所以专门搞综合治沙技术研究,这就是研究所的雏形。 他还告诉我们,治沙是一个综合学科,涉及了土壤学、林学、地理学等有关学科,又由于西北有两大沙漠,所以中国的治沙技术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国际影响很大,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是坚持时间最长的研究所。 最后,他说如果每个武威人民都能做到对治沙密切关注和身体力行,武威的治沙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
庄思勤 |
10月4日,我们去采访了慕名已久的沙海愚公石述柱老人,石爷爷虽然是劳动模范,但在石爷爷的家里,却是那样的简陋,简简单单一张茶几,破旧的土炕,但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刚谈到风沙治理的话题时,石爷爷说,是风刮走了他们的好日子。宋河村是三岔路口,三滩沙,大风一起不见家。的确,在民勤沙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但在敌人面前,事业也毫不退缩,主动治沙防沙。石爷爷他们建造了林场,石爷爷说:“房子是从林场改出来的,四轮车是从林场开出来的,媳妇是丛林场取进来的……”石爷爷还告诉我们说,他们治沙工作,主要采取的是“母亲抱娃娃”的方法。他带着我们来到防沙纪念塔前,教我们治沙。先用手挖出一条沟,要弄成方形的,然后找来稻草,把它放在小沟里,在用旁边的土把麦草压住,使它不要被风刮走,然后在方格中种一棵小树苗,既可防沙,又可保湿。石爷爷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也要按照总理嘱托,发扬胡扬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再流点汗,再受点苦,再出点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一天比一天绿,一年比一年美。只要我们一代一代的坚持治沙,我们一定不会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
于喜梅 |
今天是10月4日,连日的阴雨,凌厉的冷风,萧瑟着天地间的万物,也阴冷着我们的心,当接到通知,要去采访沙海愚公石述柱老人时,心中的阴冷一扫而光。一个多小后,我们终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沙海愚公”——石述柱爷爷。他和我们亲切地握手,和蔼地交谈,我深刻体会到这位慈祥老人内心深处那一腔坚不可摧的毅力。
“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这是石爷爷与我们交谈中说的最铿锵有力的一句话,也让我铭记心怀,石爷爷就这么做了。半个世纪沙海抗战树丰碑,五十春秋林木成荫福子孙。在石爷爷身上我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也是做人的哲理:人活着要有固定的目标,当目标确定后,我们都要尽全力去实现。 |
赵超山 |
10月4日,我们来到了沙海愚公石述柱老人的家乡——民勤县宋和村。在和石爷爷闲谈了一会儿后,他带我们去参观防沙纪念塔。车子行驶了近半小时,石爷爷告诉我们已经到了沙漠边缘。我惊讶不已,这里树木青,草儿绿,哪像沙漠?石爷爷又告诉我们这些树,这些草都是他们种的,我更为惊讶,但更多的是敬佩。
登上防沙治沙纪念塔顶,放眼四方,成片成片的树木、草地,再加上地平线处那泛白的沙丘,这无疑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石爷爷给我们讲了他治沙防沙的过程。几百亩,乃至几千亩的沙漠绿洲就是从他们的手里长出来的。下了塔,石爷爷教我们治沙固沙的方法,我们学的很认真,也很开心。我体会到了治沙的不易。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的眼前,浮现出塔顶上所看到的那一幕幕景色,浮现出石爷爷他们在烈日下,在狂风中种植一棵棵树木的情景。我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陈国坤 |
车子行驶在平坦的路上,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慕名已久的红崖山水库早就将我的心偷走。
来到号称“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的红崖山水库的堤坝上,面临广阔的湖水,感觉心旷神怡,心境平静,天空中阴云片片,远处山体朦胧不清,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境界之中了。
野鸭在水中戏嬉,时而拍翅,时而潜游,好一番快活,树木青山环抱着犹如大玉石的水库,轻风拂过,一片祥和之景呈显眼前。
这份祥和,这份宁静,网住了一片情,网住了一颗心。 |
指 导 教 师 |
裴海明老师 |
“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要成为我们的行动。我在采访中了解到, 近十几年来,石羊河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威胁着荒漠植被的生存,直接危害着村庄耕地,公路和干支渠,每年的大风天气和强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造成损失每年达 2000 多万元,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
齐作锋老师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当为制作网页到沙漠腹地去采访时,生活在被沙漠包围的绿洲中的我,才真正被那里的独特风光和播种绿色的人们所震憾。当我将收集来的资料整理、分析后,才知道我们的家园已是 三面环沙,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们要感谢以 石述柱、王银吉、八步沙六老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是他们不停的挖坑,不停的栽树,不停的提水,不停的流汗,荒漠才呈现出一片绿洲,不毛之地才焕发生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