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现今城关第一小学),在城关大什字北首,紧靠北城墙。其设计与建筑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整个校舍,依地形倾斜之特点,自南向北渐次升高,紧凑连贯,层次分明。校园曲径回廊,花圃精舍,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颇似南方园林,可谓湟源县校园之最。
学校坐北朝南。校门在南端,面临东大街,建在六级石阶之上。为砖木结构,共三间,蓝砖清水墙,紫红色大门。中为行道,木质拱形绿色顶棚,两侧为收发室。校门顶端“凸”字形,上设旗杆旗座。门楣上方正中横刻“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红色大字。大门两旁的墙壁上装有收发室的拱形对开窗户。窗顶分别刻“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横额。
进大门2.5米处,设有约一米高的柱形桔黄色栅栏门两扇。距栅栏门1.5米处是影门。影门顶棚高于校门房顶1米左右,四面装饰红绿相间的条形花窗,小青瓦屋面,两坡水。经东西收发室门前北上,两面各是长13.5米的缓坡走廊。走廊后沿土墙,前为木质紫檀色扶手栏杆,东西走廊相对,呈方括号形。走廊栏杆的拐弯处,竖狮头石柱。东走廊后墙有两个用青砖雕刻图案垒成的花窗,隔花窗与劝学所相望,距走廊尽头约2.5米处,后墙有一小门通往劝学所,门楣上方有翠竹构成图案,有“东生紫气”字样的小横额一块。影门后,东西走廊中,为一长方形小院。从影门和影门两旁进入小院北越八级石阶,或沿走廊至尽头,建二门三间,中为门庭,两侧为传达室。门楣上方悬挂金字红底横匾一块,上书甘肃督军张广建所赠建校缘起褒奖之辞,并嵌张广建佩剑戎装肖像。二门门庭为深三架重檐设施。门庭后又设花窗格子门四扇,入格子门,迎面为一小天井。天井北墙是影壁,影壁边缘和正中饰青砖雕刻的花纹图案,东西两墙为砖雕图案垒成的花墙,影壁下有一半圆形花坛,围以两根平顶石柱,以摆应时花盆。经天井向左,沿缓坡土路,可上校门房顶,向右进入前大院。
前大院呈倒“品”字形,方砖铺地。院北高台上建房六间,为两座教室,重檐五檩大墩式结构,前沿下四根大圆柱裸露于高台前沿,雄伟壮观。教室前后窗户为拱形两扇窗,屋内木板铺地。大院东西南沿院墙为走廓。走廊前装0.5米高的紫红色木质栏杆,前沿装饰红绿相间条形花窗。大院正中北上石阶十级或沿东西走廊至北越石阶八级,即上高台进入教室。高台东西前沿各设方形小花坛一处。教室前沿下悬挂着“教学相长、知行并重、坚苦自力、忠实不欺”的教训,并由西宁府道尹黎丹手书,蓝底白字长匾。东西走廊下端墙上饰青砖雕刻图案垒成的花窗,西走廊隔花窗与小井相望。东走廊隔花窗与劝学所相望。西走廊上端距高台2米处的墙壁上有一直径1.5米的圆门,名为“健康门”,门顶刻有“渐入佳境”的黑底白字小横额。此门似通往前后校园的“咽喉”。进圆门,迎面墙壁上嵌水银大镜。圆门靠南三间为校长室。北为长廊,长廊下端上石阶五级,又有一宽1米的小门,小门上方有白字黑底小横额一块,上刻“学不厌倦”。经长廊约10米是一小院,东为双层花园,西接长廊似反“弓”字形走廊。走廊后沿土墙,前为栏杆。小院北上石阶十一级,或沿走廊北上右折,进过庭为中院。过庭两侧为教师宿舍。
中院北四阶高台上,建教室三间,教室门在正中,为单扇花窗门。高台前竖平顶石柱四根,摆设花盆。高台下,西三间为办公室。西北隅两间为教师房,西南隅一间为储藏室。东南隅三间为教室。院心设一圆形花园。东穿过庭为侧院。过庭南北为教师宿舍。侧院南北各为教室。北教室建在四级高台上。中院东北隅上石阶四级,有一过道,过道东建学生伙房两间。北出过道,是一条约3米宽的东西通道,东达学校后门,可通马车。门顶悬挂县知事陈泽藩题写的“裕后宽宏”匾额。
通道北上石阶四级,有东西两院。东为四合大院,名曰“新院”,是师生宿舍及伙房。西为“成绩室大院”。大院北为形似倒“凸”字形高台。高台后建房十一间,中六间为成绩室。陈列学生成绩,东三间为仪器图书室,西两间为储藏室,高台前可做舞台,表演文艺节目,高台两侧各上九级石阶即达成绩室。高台下,西面建房七间,两头各三间为考试室,中一间为主考人员办公室。东面建房六间,为两座教室。高台储藏室前,竖建校缘起和捐款人名单石碑一块。
在新院和成绩室大院之间,又有一过道,石子铺路。新院大门设在过道东墙之上。经过道北越3米的一段缓坡,西通成绩室和高台,北通操场。操场北至城墙根,宽约40米,长约80米。
校园因建有走廊,曲径萦回,且方砖铺地,每逢下雨,走遍校园,衣鞋不湿。校内坡度之差约数十米,但每院拾级而上,全无爬坡之感。民国16年(1927年),甘肃省教育厅长马鹤天视察时称赞:“建设陈设亦甚美备,恐为甘肃各县之一。”
学校于民国9年(1920年)九月正式开学,将城关五所初级小学合并。定名为“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课程设置主要有国文、算术、史地、唱游、手工等。学制为“四?三制”。民国11年(1922年)改为“四?二制”。当时设七个教学班,学生约400名左右。教师10名,聘林桂荣为校长,劝学所所长杨治平兼任国文教师。从此,湟源县揭开了小学教育的一页。
民国36年(1947年)七月,又恢复成立“青海省立湟源简易师范”,其校址仍设于该校,小学再度成为简师附小。省教育厅委任王守均为校长,马玲为教导主任,何云为附小主任。简师和附小共有学生500余名,教师23名,教学班八个。民国37年(1948年)九月,由于国民党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法币贬值,通货膨胀,人心慌慌,学校经费无着,简师又奉命撤并,学生并入西宁中学。从而刚恢复不久的湟源中学教育又遭夭折。附小改名为“湟源县湟阳镇中山大街小学”。学生400余名,教学班九个,教师10名,校长王守均。
1949年九月初,湟源解放,从此该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学复课,并将原“国师二附小”和“城关女子中心学校”并入。取消了“童子军”、“学校训导制”、“公民课”和升国旗朝会等旧课程。教师中除国民党党团骨干外,一般都仍任原职,继续工作。学校定名为“湟源县第一完全小学校”。此时学生为450余名,教师15名,教学班十个,政府委任王永安为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