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的起源
独特的风俗
艺术珍品·皮绣
古城·古灯

                             排灯实景舞:绽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彩 
   湟源排灯如浑金璞玉,历史悠久,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和各民族共同喜爱的一项民俗文化艺术,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也成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排灯艺术之乡”。
   起初,来丹噶尔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商家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大商号相互攀比,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后来不得不把“牌灯”排起来摆放,逐渐的单个“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再后来也就有了作为艺术品专门用于灯展的排灯,并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融入了当地各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制作精细考究,雕刻生动流畅,画面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多彩,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当排灯挂起后,灯火辉煌,璀璨耀目,加之各路社火纷踏而至,锣鼓喧天,龙舞狮跃,热闹非凡,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为赋予湟源排灯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新的艺术生命力,今年湟源又精心编排了一台近500人参与表演的以“非遗风彩?排灯印象”为主题的排灯实景舞,并统一设计制作了表演排灯及具有湟源文化元素的服装,从正月十二开始到二十,在古城街道进行巡演表演。通过由静止到运动的变化,尽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的无穷艺术魅力。
   “非遗风彩?排灯印象”实景舞共分三场。
   第一场为《沧桑岁月》,身着用各种民俗文化符号装点的民间民族服饰的男女演员,挥舞着长方形排灯,组成排灯长龙,在欢快的民间小调和打击乐声中,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的长龙,时而飞舞,时而盘卧,再现着丹噶尔古城悠悠岁月和历史风貌,演绎着古城沧桑的风雨历程。
   第二场为《古城情怀》,伴随着悠扬的河湟古乐,手持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各式排灯,身穿用青砖瓦当图案点缀的民族服饰的男女演员翩翩起舞,排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梦如幻、如醉如痴,蔚为壮观,舞动的一幅幅精美画面,营造出浓郁的排灯氛围,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品——湟源排灯的无限风彩和艺术魅力。
   第三场为《盛世称颂》,欢快优雅的音乐再次响起,头顶排灯、手持团扇的演员们,又舒缓腰臂,轻歌曼舞。印有古羌时期文化符号的服装,象征着湟源文化的源渊流长。在古色古香的幽幽街巷,排灯舞表演队长袖飘逸、舞姿婆娑,为丹噶尔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城古灯、交相辉映,也使湟源排灯的文化内涵现得尤为丰富和厚重,表现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开平盛世的称颂。 排灯如浑金璞玉,历史悠久,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和各民族共同喜爱的一项民俗文化艺术,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也成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排灯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