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奇 的 历 史
人 文 风 情
军 事 重 地
商 业 古 道

忆昔日金戈铁马,看今朝和谐繁荣

   日月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隋代开皇元年(581年)文帝势力深入河湟,隋军经鄯州(今西宁市)到日月山,在日月山西(丰利山)击败了吐谷浑。唐贞观九年(635年)李道宗等分兵进军今日月山,大军所至,吐谷浑败溃,史称“库山大捷”;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常胜将军薛仁贵领兵入青海,过日月山,唐军在大非川(今共和切吉)遇到吐蕃军队强有力的抵抗,十万大军覆没,从此唐朝势力范围退至日月山以东。唐玄宗永淳元年(682年)吐蕃攻入河源军(今西宁市),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于日月山下的白水涧,取得“八遇八克”之胜。唐开元五年(717年)吐蕃翻越日月山,设戍石堡城与唐以资抗衡;唐天宝六年(747年)哥舒翰在攻取石堡城之前,奋然仗剑,拒吐蕃军于苦拔海(今日月山西)。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军沐英略地日月山。十年(1377年)征西将军邓愈讨青海蒙古至日月山。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兵部书郑洛经营青海,挥兵进军日月山,烧焚仰华寺(今野寺沟);清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王罗卜藏丹津反抗清朝,在日月山西(察汗托罗亥)起事,同年将军岳钟琪分兵两路,一路翻越日月山,将罗部穷追至青海湖西。
   日月山是汉藏民族亲密无间的见证之地。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许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不辞万苦,栉风沐雨,过日月山,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汉藏民族一致的敬仰,从此唐蕃之间出现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同,欢好不绝”的崭新局面。
   日月山早在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中原与青藏高原民族贸易的茶马互市之地。二十二年(734年)遂立碑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今日的日月山,赤岭以西牛羊遍野,赤岭以东五谷丰登,分界线上出现了一片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景象,可谓“茶马互市通有无,贸易畅兴赖此山”。
   日月山不仅是民族贸易交流之地,也是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地方,成为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兵家必争之地

   湟源三峡:即西石峡、药水峡和巴燕峡。西石峡长约20公里,又称戎峡,又称“东峡”,得名于石,峡里有石佛崖、石板沟、石崖庄等,有石冠盖而名。西石峡上古时代是“西戎羌地”,又称“戎峡”。西石峡在明清时为关隘,“出则达西海,入则来西宁”,有“一夫把关,万将莫开”之势。
   药水峡得名于药,峡里有药水山根、药水村、药水泉、药水河,有药领衔而名。药水又称“羌水”,传说炎帝生于羌水,史书上称“顺羌河”,故称“羌水峡”。是我国羌族先民曾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自公元前61年汉后将军赵充国进军湟水流域以来,该峡就一直是中原内地通往西南各地的一条要道,故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巴燕峡为蒙古语,即富裕的意思。是海西、海北通往湟源至西宁的交通要隘,故又称“藏大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