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奇 的 历 史
人 文 风 情
军 事 重 地
商 业 古 道
日月山,海拔3547米,是我国西部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我国入海水系和内陆河流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日月二亭,成分立垭口两侧,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及历史功绩。
日月二亭在严寒的冬天,皑皑白雪中显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来客,书写着自己辉煌的历史。


昆仑文化与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边塞文化与草原文化以及宗教、商业、军事等各种文化也在这里相生相长、交汇融合。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融互动,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湟源县承办的青海湖祭祀活动也持续不断。藏汉人民不仅是风俗习惯的沟通,也是民族文化的交融,


日月山,美丽的传说

   秦代,日月山东湟源属”西戎羌地”,北宋以后,经元、明两朝属西宁州(卫)地,清代属西宁(县)辖地.”西汉将军赵充国在这里休养生息,修路架桥,疏通了”湟中羌道”。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求和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宋代角厮啰开拓了”丝绸辅道”,保证了中西方交通畅通;元代蒙古人在日月山会盟祭天,称日月山为”腾格力长生天”。
   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   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清代,郑连拔率军在日月山开山劈道,畅通了”茶马古道”,由湟源县承办的青海湖祭祀活动也持续不断。
   民国8年,湟源人朱绣奉命出日月山赴西藏谈判,达赖、班禅表示倾心内向.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藏族还是汉族,不论是共和县还是湟源县,当地人民对日月山都充满了虔诚的敬意,日月山的日亭和月亭,以及文成公主庙都受到百姓的精心细致的保护和修缮.至今在当地百姓中间流传着关于日月山的无数美丽传说,在众多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人们提及最多,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最让人动情的是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故事。)
   公元638年,吐蕃王朝首领松赞干布率领吐蕃征服了西藏高原上的苏毗和象雄两个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吐蕃部落,而这时正是东方唐王朝达到最鼎盛的时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作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踏上了漫漫进藏之路。迢迢3000里路,遥遥两年多时间。
   从唐首都长安出发,经西宁,过日月山,渡黄河、通天河,到玉树,然后进藏。一路向西,一路凄凉, 被历史念叨了一千三、四百年的”唐蕃古道”沿途留下诸多的美丽感人的传说,在湟源县有一处风景名胜赞部林卡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之前下榻的最后一个驿馆.里面保留着文成公主的床,还有诸多受当地藏汗百姓爱戴和供奉的神圣和佛。
   日月山也是因文成公主而得名。日月山原称赤岭或者炎山。文成公主一行千里迢迢至此。登上山顶,举目环顾时,看到山两边风景截然不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雪压荒原茫茫;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枯。文成公主愁思万千,心潮奔涌,潸然泪下。拿出临行时唐太宗赐赠,聊以解乡愁的宝镜怅然泪下,不慎将宝镜摔下,于是一半成了今天的日亭,另一半成了月亭. 而赤岭从此改称日月山。文成公主身负重大使命,心知责任重大,于是毅然西行,投入了千里无人区。等过了日月山再也不见家乡的人情事物时,任凭坚强,也不仅悲恸难忍,泪水潸然,一路挥泪,汇聚而成今天著名的倒淌河。
   藏汉之间从此出现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同,欢好不绝”的崭新局面。”唐蕃古道”成为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自文成公主入藏至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吐蕃瓦解的210多年中,汉藏双方在长达3000公里的”唐蕃古道”上来往191次,唐出使66次,吐蕃出使125次。往来使者,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线,相互传递着友好和睦的信息和良好愿望。
  文成公主的思念留在日月山上,日月山陡然增添了无线高度,以至于后人没有能力丈量这座文化气息浓烈的神山的准确高度。
   文臣公主入藏,受到特殊礼遇。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被称为”赞蒙”,这是藏族对王妃的尊称。相传多达1000多间房屋的布达拉宫也是松赞干布为她修建。
   文成公主带去了工匠、食品制作工艺;带去了农业、牛耕、养蚕、纺织技术,碾子、磨盘等粮食加工工具和带去了谷物、菜籽等作物种子以及许多佛经,藏传佛教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推动了吐蕃地区文明进程和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
   文臣公主以聪慧和大肚赢得了崇高的地位。她帮尼泊尔尺尊公主设计修建了供奉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和为家乡祈福的寺庙,那就是今天拉萨有名的大昭寺;她也为自己设计建造了纪念家乡的寺庙,那就是今天拉萨有名的小昭寺。大招寺面向西,小昭寺面向东,西东方向分别是尺尊和文成公主的故乡。
   “自从公主和亲后,一半蕃风似汉家”。文成公主为汉藏友好和融合立下了汗马功劳。文成公主进藏至公元680年去世,四十多年时间一直致力于推动吐蕃的繁荣发展,一生没有回过大唐。
   日月山的故事还在延续,公元710年,唐中宗将养女金城公主(武则天的曾孙女)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她应该将文臣公主称祖姑太太。《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嘘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
   金城公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双方使臣往来频繁,交往密切。有心的地方就有意境。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把思念留在了日月山,传说里与文成公主摔镜相仿的故事,为日月山增加了悲悯的人文色彩。
   金城公主生王子墀松德赞后,引起没有生育之大妃子纳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时抢走婴儿,外宣称孩子是她所生。儿子被别人据为己有,公主悲痛欲绝。金城公主于不梳不洗中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历时一年有余,经过诸多磨难,方与儿子团聚。金城公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身心受到伤害,在吐蕃生活不到三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她在世的时候,极力促成了一件超越个人感情的事,就是在日月山上树立了象征汉藏交好的的汉藏碑,俗称”甥舅碑”。在她看来,虽然个人的情感非常关键,但民族团结和睦更为重要。矗立于用无数人思念堆砌成的日月山上的”甥舅碑”,至今仍是汉藏历史上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至今仍昭示着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现在的日月山,已经远不像过去那么沉重和悲凉。而是在高原顶上静静仰望日月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荣枯,静静眺望青海湖水一起一伏的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