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 昆仑文化与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边塞文化与草原文化以及宗教、商业、军事等各种文化也在这里相生相长、交汇融合。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融互动,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留下了李白、杜甫、柳宗元以及杨揆、来维礼、胡燮坤等诗人的璀璨诗词,“海藏咽喉”、“山高水长”、“转危为安”、“海藏通衢”等摩崖石刻,以及明清老街、排灯艺术等极具特质的湟源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丰实厚重的文化,对于打造文化湟源品牌,提高文化品质和知名度,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老街: 作为湟源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俗集聚地,道路网络、厅署衙门、庙宇牌坊、传统民居及装饰图案等众多建筑,南北结合,风格迥异,体现出传统城市格局和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记载着古代西北地区最大贸易市场的发展,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保护开发老街,恢复旧貌,把其建设成为适宜居住,旅游经济发达,兼有文化、娱乐、餐饮、商务功能的综合性步行街。并结合茶话闲坐、手工作坊、庙会、传统灯展等地域历史文化要素,使老街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历史遗产均得到保护和延续的同时,促进湟源社会经济的发展。
湟源排灯: 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发展于民国,创新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之灵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称,2005年末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近年来,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革新,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改为落地式,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在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在绘画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名人秩事、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使湟源传统排灯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每年元宵节期间展出,成为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一大亮点和纳西古乐般的文化珍品。
湟源城隍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城西门内北,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占地四亩多,有山门三间,门前石砌台阶,左右石狮旗墩围杆刁斗,山门对面有青砖照壁,高两丈,宽三丈,刻有花纹图案。门内建有钟鼓楼阁,门楼戏台,正殿、廊房、牌房、花园、书房等规模井然。全庙建筑属传统式飞檐大屋顶,绘画雕刻,尤显瑰丽,廊房内的壁画劝善图,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是西北地区保护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近年来,多次修缮,重塑了城隍等塑像,再现了城隍庙往日风采。
北极山:座落在湟源县城东北面,山坡平缓,形式蜿蜒,春夏碧青,秋冬映雪,晨岚夕照,风光秀丽。上有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庙宇,主体工程为无量殿,殿阁亭榭,上下错落,整个建筑井然有序,宏大壮观,是儒、释、道三教圣地,素有“丹义明珠”之称,天朗气晴,游人登临,远眺近瞰,群山城廓,尽收眼底,云蒸霞蔚,心旷神怡。每逢农历“六月六”,城乡男女往游,朝山进香,钟鼓之声不绝于耳。如今又新建了山门、大殿、亭台,山麓白杨参天,山坡灌木笼盖,游人络绎
石刻文化走廊:总体性质为大型人文景观工程,以县城石刻文化公园为中心,西石峡、药水峡为重点,西倒一级公路为主线,全长约80公里,以远古和当地传统历史文化为线索,形成一条以各类雕塑、浮雕、摩崖石刻、湟水石小景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轴线,体现出日月同辉、社会和谐、民族和睦的理念,反映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民风等。其中,花儿石林在百块湟水奇石上镌刻百首青海精典花儿,为全国首家。 |
|
东科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藏语意为“僚属”,在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寺滩村。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西藏四世东科尔活佛多居嘉措(曾被康熙皇帝封为呼图克图)创建,原址在县城东二里处。清雍正元年,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反清,清军攻占东科寺,将寺一火烧尽。后在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于日月乡寺滩村。东科寺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仅次于湟中塔尔寺。
扎藏寺: 距湟源县城西15公里,初建于东汉延康元年,距今已有1700年,是一所格鲁派寺院,全称为“扎藏噶丹曲科寺”,意为诚悦法轮寺。清康熙年间,为了每年一度的朝庭钦差大臣和各蒙古王公的祭海会盟活动,寺内建起了名为“衙门”的王公府第,使寺院规模更加宏大,成为安多地区十三大寺院之一。目前经过多次修缮与扩建,这里风景秀丽,林木茂密,气势更为壮观。
宗家沟: 在湟源县日月乡药水尕庄,距县城约15公里,山势峥嵘,峰峦纵横,气候宜人,林木葱郁、山泉奔涌,风景如画,南山如雄狮盘踞,北山如象鼻喷水。其间自然石洞多达100多处,著名的有玉岩洞、仙人洞、神仙洞、王母洞、天洞、桃儿洞、菩萨洞、二郎洞等,有的崎曲宛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据专家学者考证,这里曾是西王母国全盛时代的王母石室。
大黑沟: 省级森林公园,距湟源县县城10公里,距西宁46公里,8公里长的山沟成“丫”字型。置身于其中,那潺潺的流水声,百鸟秋蝉的歌唱声醉人心扉,那绿树白桦,丛丛灌木,红花绿草,险峰绝壁,令人留恋忘返。相传,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此地,清澈的溪水、百鸟的欢歌,秀丽的风景令其驻足。在大黑沟曾住数日,从此大黑沟的声名远播,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如今西宁及郊县的许多游客前往大黑沟休闲、渡假、登山。
摩崖石刻:在西石峡有“海藏咽喉”、“山高水长”、“转危为安”和佛尔崖石刻, 药水峡有“开山辟道”、“海藏通衢”、“水气山喉”及字儿石,巴燕峡约20公里处的麻尼槽,有60余尊石刻佛像,是今湟源乃至青海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佛像最多的石刻群。这些摩崖石刻融汇了交通、历史、民族、人文和自然,展现出湟源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驻足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