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婚俗与汉族婚俗一样,都要经过提亲、相亲、看家、订婚、登记、娶亲、送亲、闹洞房等过程。
订婚,也叫"提盒子",是男家款客,或结合"贴"请阿訇和长辈同媒人携带彩礼、衣物、包裹、首饰、茶糖、肉方等一应物品至女家,称"送盒子"。女家同日也结"贴"请阿訇和长辈迎候,称"接盒子"。
仪式开始时,先由送盒子的阿訇简要讲述订婚意义,当众宣布,肯定婚姻关系,祝愿双方格守婚约,率先问女家道"色俩目",表示祝贺。接盒子的阿訇或长者,要以大致相同的内容"回话"并表示热烈欢迎,最后互道"色俩目",礼成入度。
在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都要洗干净。新娘洗浴称"离娘水",同时请能手为她"开脸",即用线绞去面部,颈部的汗毛,使之眉清目秀
。结婚这天,新娘、新郎都要换"乌素里"(大净)。接亲前车要挽彩结以示吉庆。送亲人是上有老小、夫妻和美、儿女双全的。新娘头蒙纱巾在鞭炮中来到男方家中。念,"尼卡哈"(证婚词)是回族婚礼的主要特点,在《婚姻法》实施前,只要请阿訇念了"尼卡哈"即成合法夫妻。念"尼卡哈"时,先由阿訇验看或宣读结婚证,看证后,向男女双方分别讯问是否自愿。待得到答复后,令新人念,"清真言"。然后提出要求和祝愿:常洗"乌素里"(大净)保持身心洁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互敬,搞好工作,注重礼节,努力上进等。仪式结束,宾客入席。在城镇,回民宴席多为各种炒菜,花样较多;在农村,烩菜"十碗"、"九碗"都是有的。
新娘、新郎进洞房"装新",新娘揭去面纱,摘去喜花,双方交换礼品,新郎给新娘一个装有几块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一个红针线包。然后,新郎"撒喜枣",将被褥、枕头下早已准备好的喜糖、喜枣、核桃撒给亲友邻居,意为早得儿女。银北地区回族婚礼突出个"表",即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当着众人将新娘姑娘时做的针线活如鞋袜、枕套、荷包等拿出叫人欣赏,把新娘的针线、锅灶、人品、相貌说个遍,婚礼结束。
新婚次日,晨起沐浴,新娘认大小。三天后新郎新娘回门,到岳父家拜见女方叔伯长辈,各家招待,并赠以少量钱物,称为"封兴"。一般两个"主麻"(半月)新娘归宁,一周返回,称为"转对月"。
在回族婚礼上,不贴对联,不放鞭炮,不吹奏鼓乐。婚宴上不动烟酒。
(资料来源:前进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