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风民俗 |
 |
|
| 回族民间乐器——口弦 |
回族民乐乐器有一种是口弦。口弦是回族姑娘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
宁夏山区的回族妇女喜欢口弦,有的独自坐在家里解闷、消愁;有的两人坐在一起抒发感情,互相逗趣;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相互比赛,弹奏一些回族男女都熟悉的合调。如珍珠倒卷帘、骆驼铃、五哥放羊、脚户歌等等。这是一种衔在嘴边弹奏的小乐器,有竹制和铁制两种。竹制的有3寸长,扯线弹奏。铁制的约一寸半长,以手拨勾簧,中间的勾簧里外颤动,用口腔作共鸣箱并利用口腔变,调节声的变化,形成音阶。姑娘们用这种简单小巧的乐器,传情达意、弹唱歌谣,丰富文化生活。
竹口弦,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削的,看起来简单,但做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根,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出的口弦,锃亮光滑,结实耐用,不易破裂;从效果上看,音量适中,清脆柔和。
回族姑娘制作的竹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小,奏时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丝穗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产生一种“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声音。
口弦,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姑娘通过口形、气力、节奏等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
关于口弦,在回族民间有许多传说,有一年,六盘山区遭遇了大旱灾,草木干枯禽兽灭绝,人们也奄奄一息。这时有一个回族姑娘闯进深山去找泉水,寻找了7天7夜,终于找到一丛翠竹,竹丛下是一眼甘泉,姑娘随即折了一杆竹子回村报信,待赶回林里,已渴得张不开口,便用竹片弹出一曲"口弦语",指点乡亲们找到了救命的小源。这就是传说中口弦的来历。
|
|
|